中秋快樂。
今天才知道,原來中國最近也給美國送了一份“禮”。
9月28日,是美國財政部就對華投資限制令實施細則,公開向公眾徵集45天意見的最後一天。
29日上午,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公開作出回應,其中提到一個細節:“中國國際商會已代表中國工商界向美方正式提交了評論意見,希望美國政府切實聽取理性聲音,審慎考慮相關規則”。
譚主看了這份評論意見的草案,發現雖説這是一份“評論意見”,但實際內容很豐富。
通過長達41頁的專業分析,意見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是,美國的投資限令也在傷害美國産業界,它對中美甚至其他國家的企業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正是因為如此,不只是中國國際商會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基於開源信息,譚主還挖掘到了50份意見,有數十萬字,其中多數來自美國,包括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商會、美國製造商協會、美國汽車製造商協會等。
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7000余字的意見中,語氣最重的一句,是這樣説的:我們強烈呼籲拜登政府在未來擴大範圍時保持克制,因為該法令所涵蓋的技術和産品都有複雜的供應鏈。
除了美國半導體産業直接相關方的這些意見,譚主還注意到了一份特殊的意見,來自美國的東密歇根大學,其中問到,與外國大學建立國際學術夥伴關係很常見,美國的限令會不會也覆蓋到這個範圍?
這樣的擔憂,反映出了美國限令的不可預期和無限擴張。
對此,國際半導體産業協會在其提交的意見中,説了一句有意思的反諷:國家安全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特殊性——即如果一切都是威脅,那麼就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威脅。
反對的聲音擺在這裡,不知道能不能叫醒“裝睡”的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注意到,在出臺實施細則的過程中,波折和反對的聲音可能還會有不少。限制令會減少美國投資者從中國相關産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中獲益的可能性,美國國內對此類限制措施的意見分歧也很大。
崔凡指出,目前美國財政部還沒有就對華投資限制令實施細則發佈公開的草案。這説明,這一輪公開意見的徵集還只是制定實施細則過程前期的一步。
譚主翻閱白宮8月9日發佈的行政令發現,在財政部執行白宮行政令包括出臺實施細則的過程中,美國財政部需要同公眾、國會和商務部等各方面進行溝通和協商。
要知道,對華投資限制令之所以沒能以法案的形式通過,就是因為國會內部各種聲音的強烈反對。即使限制令是以行政法令的形式推行了,美國國會對此問題的討論恐怕也不會消停。
不過,上面這都還屬於是跟直接相關方之間的正常協調。
後續真正的問題和隱患,還不止這些。由於所謂的對華投資審查被扣上“國家安全”的帽子,行政令還規定,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及産品相關的款項上,美國財政部還需跟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能源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進行磋商。
這也讓美國成了第一個系統性篩查對外資本流動來防範國家安全風險的國家。換句話説,從此以後,那些美企最核心的商業數據,在美國情報界面前全然敞開。
這不是個別美國企業的噩夢,而是美國整個商業環境的噩夢。反對恐怕還會接踵而至。
放眼望去,最終規則要落地,後面要面對的坑一個接一個。
美國的對華投資限制令,恐怕將是“水中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