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河南,地處中原,農業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
雄厚的積澱,讓它的經濟發展充滿底氣。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區生産總值達到31326億元,再次穩居全國第五;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7%和9.4%。
然而,對於這樣一份頗有亮點的成績單,河南並不滿足。
大象轉身殊不易 何以跑出加速度?
河南省大部分區域古時屬“豫州”,簡稱至今仍保留了“豫”字。從字形上看,“豫”形似“一個人牽著大象”,用來形容河南的經濟結構也頗為傳神。
大,有大的優勢。
河南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重要的糧食産區;工業體系完備,擁有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40個,207個中類中的197個。
大,也有大的難處。
在當地調研採訪期間,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坦言:河南傳統産業佔比近一半,轉型升級難度較大。近兩年,河南和標兵經濟大省的差距正在拉大,而後來者正迎頭趕上,發展勢頭迅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浪潮中,河南的選擇只有一個:駛上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大象轉身都難,如何加速奔跑?“進”成為今年上半年河南經濟工作的關鍵詞。
“進”!傳統産業升級 煤鋁銅石也能奔向星辰大海
河南資源型城市較多,煤炭、鋼鐵産能居全國前列;“鉬、金、鋁、銀”等四大金屬優勢礦産豐富;超硬材料産量更是佔到了全國八成;數十年的重工業發展歷程,有色、化工、裝備等産業基礎紮實。但一些産品還停留在粗加工階段,附加值較低,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圍繞“新材料”做文章,河南加速打造9個新材料産業集群,有3個集群已經形成千億級規模。
在平頂山、鶴壁,從煤衍生出來的尼龍新材料,可以用來做衣服、做輪胎,甚至做上天入地的牽引纜繩;在鄭州、三門峽,以鋁為基礎材料,形成了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産業;在南陽、商丘等地,超硬新材料可以用來培育“材料之王”的金剛石、“恒久遠、永流傳”的人工鑽石……
煤還是那塊煤,鋁還是那片鋁,但價值發生了數以萬倍的變化。
“進”!頂級實驗室下沉 跨越微米級的巍峨高山
1微米有多薄?16張6微米的壓延銅箔,相當於1張A4紙的厚度。然而這小小的1微米,在河南靈寶金源朝輝銅業有限公司技術部負責人趙磊眼中,卻是難以企及的巍峨高山。
他們生産出的軟態箔,曾被用到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太陽翼上,填補了國內壓延銅箔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空白。
今年,企業的重心就是把壓延銅箔的厚度降低到6微米,但批量生産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因為每生産500米就斷帶,每次斷帶都需要重新投入一卷2噸的原材料,光原料成本就差不多20萬。
而另一方面,鄭州大學等一些科研院校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科研成果,卻苦於沒有用武之地。
如何跨越從科研到學術的鴻溝,實現從0到1再到100的突破?創新驅動是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堅持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
加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成熟産品,時不我待!
上半年,聚焦信息技術、智慧裝備、生物工程等領域,河南佈局了6家省級實驗室和18個專業研發平臺。一個金屬新材料産業集群和一個省級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同步落地在了三門峽。
院士領銜首席科學家,實驗室著眼于基礎研究,成果共享給集群企業。專家們帶著最新科研成果下沉到企業,圍繞共性難題,展開聯合技術攻關,6微米壓延銅箔終於實現了批量生産的階段性突破。
“進”!畫下“人才圖譜” 廣納天下英才
新興産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河南的困難顯而易見:既沒有知名高校雲集,也缺乏頻繁的國際交流。
種下梧桐樹,引得金鳳凰。
今年初,河南上線“人才圖譜”智慧服務平臺,圍繞河南28條重點産業鏈,海納全球150多萬高端人才,精準匹配産業需求。在人才項目落地時,明確研發經費的投入佔比、成果轉化的分配方式。讓專家沒有顧慮地拿出科研成果,順暢轉化。
“海歸”博士王影手握生物材料學科研成果,亟需找到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接到人才邀約後,他發現河南一家生物醫藥企業與自己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便帶著成果欣然前來。而他的加盟,也讓一項試驗得到了關鍵性突破。
按圖索“驥”、引才入豫,今年上半年,河南引入高端關鍵人才3000多人,落地人才項目1000多項,邀請到12位院士領銜重點實驗室。形成了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潛在人才組成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接收了龍門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的聘書,他説,要把國內優勢的科研力量集聚起來,瞄準新材料和智慧裝備製造這個領域,支撐打造萬億級産業集群。
進!由“大”而“強”啟新程
今年以來,河南落地和開工的重大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達到了1520個,佔比超過33%,“高端、前沿、著眼未來”是最大特點。
上半年工作卓有成效,壓力之下,河南仍然絲毫不敢鬆懈。最近一段時間,各部門正圍繞“補齊短板、延鏈補鏈”,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密集調研。圍繞共性問題,整理成清單再具體分到各個部門,按圖索“驥”招商引資、引進人才補短板。
幾天前,河南公佈“建設製造強省”路線圖。未來三年,要基本形成現代化製造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形成1~2個世界級、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和28個千億級現代化産業鏈。
面對科技創新力量不足的現實,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張銳寫下“生態”這個關鍵詞。他説,要圍繞科技創新的理念、目標、戰略、任務,一體化設計科技創新規劃、法規、政策和改革舉措,打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系列“組合拳”。支持産業研究院、中試基地建設,推動創新成果中試熟化與産業化。
目標清晰,前景可期。大象雖沉,也要奮力奔跑;前路尤長,仍需久久為功。
河南,中!(總臺央視記者 陳鈺潔 鐘陟悅 王濤 河南臺 郭聖嘯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