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三。2022年,山東全年GDP邁上8萬億元大關。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産總值44125億元,同比增長6.2%,比一季度提高1.5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提高2.3個百分點。山東經濟呈現出加快恢復、回升向好之勢,實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如果把山東與全國對比着看,會發現兩者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比如,産業結構類似,2022年,全國一、二、三次産業在GDP中佔比是7.3%、39.9%、52.8%,山東是7.2%、40.05%、52.75%,幾乎一模一樣。再比如,傳統産業佔比高,山東的佔比是70%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一些。甚至,連山東省地圖和全國地圖輪廓都很像。
因此,在山東這樣的省份觀察如何推動和實現現代化,更像是看一個中國的縮影。同時,越細看山東,也越能體會到,在當今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實現穩與進,是多麼的無比可貴。
山東怎麼做到穩如泰山的?
全國各地都有山,但要論穩,非泰山莫屬。
今年以來,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但中國,面對種種不確定性,保持了高度的戰略定力,穩如泰山。
山東説,俺也一樣。
因為山東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世界上大的工業門類有41個,中國是目前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而這41個工業大類,山東都有,山東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全都有的省份。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強調,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山東,正是這樣做的。
今年春節後,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第一次大會就是——全省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把工業經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會議肯定了全省工業總量壯大,增速領先,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同時,也客觀務實,沒有回避山東工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山東省委主要負責人表示,要打通堵點難點,儘快開工復産,鼓勵有市場、有效益、有訂單的企業開足馬力、釋放産能。同時,加力轉型升級,提升産業能級水平。特別是標誌性産業鏈,決不能“掉鏈子”。
不能把傳統産業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堅持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這是對現代産業體系的深刻認識。山東今年新一輪技改提級行動也與此高度契合。全省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具體方向上,重點突出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在濰坊諸城一家製造業企業,記者了解到,企業每天生産的胎圈鋼絲可以繞地球4圈。今年年初,法國輪胎巨頭米其林提出想和其擴大合作,但前提是産品原材料中使用可回收鐵的比例要達到45%。
“這麼苛刻的要求在業內屬於空白,沒有技術層面的數據支持,讓人感覺無從下手”。
要打入高端市場,就必須邁上更高的門檻。廠裏組建起技改攻關小組,技術部部長竇衍君吃住都在辦公室,玻璃墻成了演算技術路徑的草稿紙。一個多月的艱苦攻關,原材料可回收鐵比例達到了60%,為企業一下子贏得了12000噸鋼絲的大訂單。記者到企業採訪時,海外事業部總經理韓帥剛從歐洲出差回來,一見面,就與記者講述了這次在德國辦理分公司手續期間的一次打車經歷。
“德國出租車司機特別驕傲,説,你看我們德國,創造了這麼多著名的車企,那我就跟他説,你們德國最好的車上面配的輪胎,裏面用的是我們的材料。德國的司機非常驚訝,給我們豎起大拇指。我感覺非常非常驕傲。”
技術升級改造,留住了老客戶,又拓展出新市場。今年初,山東提出實施1萬個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目前已經完成9296個。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2%,高出全國7.7個百分點。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3個實現正增長,增長面超過80%。其中,工業增加值總量居前十位的行業全部為正增長。
其實,山東穩住的不只是工業,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山東收穫夏糧534.82億斤,佔全國夏糧近兩成。夏糧主力品種是小麥,全國年推廣面積第一大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4、高産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55,都源自山東。國際風雲變幻之時,中國糧食、物價總體平穩,山東功不可沒。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壽光年蔬菜交易量900萬噸,正因為供應充足,上半年全國菜價甚至同比下降了2.7%。從這一點來説,全國人民都要感謝山東各位“老師兒”。
穩已不易,憑何能進?
山東尊師重教,因為孔子在山東。
山東生生不息,因為黃河流過山東。
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濕地,綠草連天、百鳥翔集。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考察,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到山東考察。在黃河入海口考察時他強調,要把保護黃河口濕地作為一項崇高事業。在勝利油田考察,總書記語重心長,“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潮流趨勢,順之者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綠色是它的底色。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山東聚焦協同發展,全方位對接黃河流域城市群,攜手打造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共建黃河流域現代産業合作帶。今年是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開局之年,山東瞄準高端化、綠色化等方向,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一個個綠色低碳産業迎來歷史性機遇,開啟了綠色經濟的全新賽道。
中國是紡織業大國,生産每噸棉織物需用水約150噸,其中染色環節用水98噸,佔比高達65%,不僅耗水量大,環境排放壓力也大。地處黃河中下游,山東開始瞄準行業痛點和生態環境,通過科技創新,尋求破解之道。
青島即墨的一家老牌紡織企業聯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省級創新中心和省重點實驗室,依託山東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製造能力,持續攻關,最終採用一種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實現無水染色並通過國家鑒定。上半年,首條年産1000噸無水染色産業化生産線正式運營,大大減少了排放壓力。
目前,山東列入國家綠色製造名單的項目有567個,其中綠色工廠223家,數量居全國第二。
今年,山東將加快推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着力構建全鏈條綠色製造體系。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孫愛軍説,“緊扣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這個總抓手,拿出更多新思路、新舉措,對鋼鐵、石化、電解鋁等傳統優勢産業“一業一策”改造提升,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而山東是紅色精神的高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山東這個經濟大省,能夠實現穩中有進,究其根底,正因其有着足夠深厚的思想底蘊和文化自信。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今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説,“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疊加,凝聚起山東全省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即將在齊魯大地上鋪展開更加美好的畫卷。
(總台央視記者 吳勇軍 鐘陟悅 宋建春 山東臺 於凡 龐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