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實施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面對市場需求恢復不足、部分行業承壓等挑戰,山東把建設先進製造業強省作為全省“頭號工程”來抓,那麼,山東在技術改造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方面,有哪些挑戰和突破呢?
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總臺記者 張馨月:眼前這個大傢伙,是應用在風力發電機組上的一個核心部件,它的名字叫做6兆瓦超大異形孔風機軸,是濟南市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歷時兩年,率先研發成功的。去年,企業又迭代生産出了8兆瓦超大異形孔風機軸,持續領跑行業。産品規格的不斷大型化,不是簡單的物理變化,它的背後是5大生産環節、上百個關鍵參數的全鏈條生産技術的持續迭代與升級。要想産品在功能和性能上都具備國際競爭力,對企業來説,就意味著要進行生産線的技術升級和改造,有時候就像是要啄掉自己身上的舊羽毛,長出新羽毛一樣,不僅過程痛苦,資金投入也非常大。
總臺記者 張馨月:我身邊這條生産線就是2021年改進的,使用全套深度定制化的生産設備。此前,當地政府對所有規上企業逐個走訪,摸清了每一條生産線的家底,需要技改的挨個備案,分別推進。這條生産線就獲得了當地政府以及山東省、濟南市等各層級政府技改項目的專項補貼。歷時15個月的技術改造,這條生産線一經投入使用,當年産品營收就大幅度提升,全球市場佔有率當年提升了6個百分點。
總臺記者 張馨月:在這重卡汽車的焊裝車間,車間負責人告訴我,前段時間有位在車輛焊接線上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師傅來這裡參觀,簡直不敢相信。過去這種車間需要將近300個工人同時工作。如今,一共5個人,就是現場需要的全部工人。
在自動導引配送車上,裝的都是要上線焊裝的各種駕駛室零件。有了109台這樣的智慧小車,和110台工業機械臂默契配合,無縫銜接,這裡的各個流程全部實現自動化操作。過去全靠工人焊接的駕駛室,如今機器人就能完成了。不僅不需要工人,還意味著,生産線的主要生産設備都通過中央控制系統組網互聯,實現了生産過程的自動適應、自動執行。即使關著燈,這裡也照樣能進行生産。不僅如此,這條生産線還改變了過去一條生産線只能生産一種平臺車型的生産習慣,現在可以生産3個平臺38種車型的産品。
有這麼多優勢的智慧生産線投産,可以説,改變了很多産品的生産理念,大幅度提升了生産力。但是您可能想不到,從開工建設到首車下線,這裡的建設只用了280天。
當時,按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規劃,企業要在這裡建設智慧化的全新工廠。按照山東省“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只用了280天時間,當地政府協調各類行政事務,為企業“服好務,鋪好路”,項目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投産”的“山東速度”。如今,就在這家企業所在的園區裏,産業鏈上遊的供應商都正在陸續入住産業園。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山東各地立足基礎優勢,正循“新”出發,向“新”而行。
“改”出一片發展新天地
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省通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正在搭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有這樣一個數據:山東通過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上半年滾動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近一萬個,全省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1.1%、10.2%,高於全國2.2個 和 7.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今年以來,又取得了哪些新進展?下一步發展打算怎麼幹?來聽聽相關單位負責人怎麼説。
山東省工信廳廳長 張海波:今天的技改就是明天的效益,今天的投資決定未來的産出。這是至關重要,也是決定長遠的。2017年以來山東大力推動“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加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經過這幾年新舊動能轉換,山東不斷強化工業技改、持續優化投資方向、擴大投資規模,為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
總臺記者 宋建春:山東的工業增加值上半年是達到6.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山東工業下一步的發展主要要做哪些工作?
山東省工信廳廳長 張海波:今年6月底,省委、省政府組織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觀摩,18個項目中17個都屬於典型的工業項目,裝備製造、原材料、消費品三個主要領域均有分佈,體現了製造業當家的鮮明導向。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謀劃項目的重點努力方向。
總臺記者 宋建春:最後,想請您寫個關鍵詞,來描述一下山東工業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山東省工信廳廳長 張海波:關於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覺得可以用“長風破浪”來概括。當前,山東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疊加優勢凸顯;産業基礎雄厚,市場潛力巨大,創新資源不斷聚集,改革紅利加速釋放,我們完全有底氣、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