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就美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情況答媒體詢問。
在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中,中方給耶倫説了什麼?美國又如何回應?
這幾天,譚主在現場,也有一些細節發現。
中美經貿團隊舉行了長時間坦誠會談。
這是中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對耶倫訪華行程的一句介紹。與之對應的,中方評價相關會見會談坦誠、務實、深入,具有建設性。
除了提及“深入”,相較于中美經貿高層前兩次的溝通,中方這次單獨強調了“建設性”。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指出:
“深入”是指會談的場次、時長都較為充分,討論的議題多元,參與討論的人也較多。本次交流圍繞著雙方如何更好地去認識和解決彼此的關切和立場來進行,在這個意義上,本次訪華具有“建設性”。
除了官方交流,譚主了解到,耶倫這次到北京,還見了中國美國商會代表、氣候融資領域的專家以及智庫。
如此廣泛接觸的原因,中方在答媒體詢問時也有提到,正是要將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
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需要,世界也需要。
圍繞經濟金融話題,中美可以多聊聊。
幾天會見下來,中美有一個表述趨向一致。7日上午,財政部表態,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下午耶倫就説,尋求美中經濟互利雙贏。
如何理解這個共同的認識?譚主也聽了後續的發言,在8日的會見中,耶倫特別提到了這麼一句話:
美中在2022年創造了雙邊貿易的紀錄,這表明我們的企業有足夠參與貿易和投資的潛力。
強調“潛力”,恰恰印證了中美互利共贏的本質。 譚主之前分析過,2022年,中美貿易額比10年前增長了2747.27億美元,增幅達56.7%。這正是“潛力”的基礎。
從事對外貿易研究的梁明指出,從商品結構來看,最有潛力的就是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之下雙方都有競爭力的産品,包括美國的高技術産品,中國的消費品、工業品、製成品。因為美國的打壓,中美貿易的潛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就在訪華前,耶倫自己也提到,美國面臨著衰退風險。中美合作可以幫助彼此經濟增長。
理解沒有發揮的潛力,可以看一組數據。
2022年美國貿易總額增長16%,而中美雙邊貿易額僅增長5%;2022年美對華出口額比2018年增長27.8%,而美國自中國進口額仍然低於2018年的高點。
抑制這種“潛力”發揮的,是美國自己。
過去幾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平均數遠遠高於美國對中國的。根據中美雙方公佈的最新數據,2021年美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24.7億美元,中國企業對美投資達到55.8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多。
正在對中美雙方的企業調研的梁明告訴譚主,根據他的發現,美國企業家需要美方穩定中美關係預期,增加在華投資信心。
“不脫鉤”,這話不只是耶倫的表態,更是美國多數企業的共同意願。要真正釋放中美貿易的潛力,美國還可以更開放。
細看中方對耶倫訪華的介紹,可以發現一個用詞的區別。
對中美經濟的本質,中方的用詞是“説明”:
説明了中美經濟關係互利共贏的本質。
但對美經濟制裁打壓的重大關切,中方的用詞是“要求”:
要求美方採取實際行動。
今年以來,中方在中美經貿溝通中格外強調“關切”二字,這次,中方的要求列得更加具體:
取消對華加徵關稅、停止打壓中國企業、公平對待兩國雙向投資、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取消涉疆産品禁令。
這些關切當中,取消涉疆産品禁令是近期首次明確提到。就在耶倫訪華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舉行第53屆會議,所謂“強迫勞動”的涉疆謊言再次被戳破。
涉疆産品禁令本就由一些美國反華政客杜撰而起,中方這次對耶倫明確提出來,就是要美方改弦更張。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告訴譚主:
中方除了要求取消涉疆産品禁令,更深層的意思是,美國不能再破壞新疆的發展。
這些關切當中,公平對待兩國雙向投資也是今年出現的一個新問題。
美方今年不斷給對華新的投資限制劃定時間表,對此,中方的要求很明確,要拿出實際行動回應。
從過去的情況看,美國政府既在感受國內的壓力和反對聲音,也在頻繁接收中方的明確反對。
反對的聲音是有效的,美國擬對華投資限制的領域已經在縮減。
至於接下來怎麼行動?宋國友指出:
在對華投資限制的行政令尚未出臺之前,耶倫仍可以從此行中給美國政府提供建議,讓其明白如果僅僅是表態上的緩和讓步,是無法解決中美關係面臨的問題的。把分歧講清楚,把行動落到實際上,才是真正的落腳點。
心態決定行動,美國之所以還沒有走出制裁限制中國的怪圈,根本就在於對華惡性競爭的心結。對此中方專門對耶倫闡明了中方關於健康經濟競爭的立場。
什麼樣的競爭是不健康的?姚洋給譚主分享了一個細節:
我跟美國商會有很多接觸,他們會對中國進行一些泛泛的指責,實際上更多的是發泄一種情緒,而不是就事論事的一種事實的陳述。中國企業競爭力一上來之後,美國就受到了壓力。
什麼是良性競爭,中方也給出了定義:
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開展良性競爭。
諷刺的是,20多年前,美國本是標榜、呼籲市場經濟和全球貿易的主要國家,現在它卻反過來要破壞,有利則用,無益則棄。
延宕五年,美國至今仍未取消對華加徵的關稅,就是美國破壞世貿規則的最典型表現。
梁明指出,世貿組織專家組已經認定美國“301條款”關稅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其中包括違反了非歧視原則。
就算討論世貿組織改革時,美國的出發點,也並非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
就在今年年初,美國否決了由世貿組織127個成員國的共同提案。
再往深了追溯,美國這種觀念的根本,中方在這次會見當中,也正式向美方提出:泛化國家安全。
保護“國家安全”,是美國推行“小院高墻”“去風險”這些説辭的幌子。
姚洋表示,不久前他和美國官員有過一次溝通,發現美國雖然提出了“小院高墻”的概念,但沒有設定“小院高墻”的邊界。換言之,美國“國家安全”的邊界可以無限大。美國曾經想推廣這個概念,後來沒有落實,就是因為盟友不支持它搞這套。
所以,“泛化國家安全”這條路將美國引向的是一個無人區。全球化繼續發展下去的路徑如果是指“泛化國家安全”,對全球多數國家來説有多大的吸引力?
尋找新的增量肯定要比擠壓其他存量的吸引力更大,也更加能夠讓其他國家和世界接受。
過去二十多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有兩大動力,除了全球化,還有技術創新,這一點更能體現合作對全球發展的意義。
根據姚洋的介紹,他們很多文章都是中美兩國學者聯手寫出來的。同樣,在科技領域,很多前沿技術的探索,都不可能靠某一個國家的科學家來完成,大家肯定還是要互相合作。不少美國科學家就會在中國做實驗,有這樣的實際需求。
給中美科技交流設置籬笆墻會讓整個世界技術進步的速度減緩下來。
美國如果繼續破壞全球發展,當然不是健康競爭,更不會為世界接受。
梳理本次耶倫訪華,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這個詞,幾乎出現在了每一天的會見當中。
對全球經濟來説,風險源於不穩定的預期。
美國對中國的持續打壓、競爭,破壞的既是雙邊關係穩定的預期,同樣是世界經濟的信心。
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做過一個統計:如果美國繼續推動與中國“脫鉤”,全球GDP的長期損失將達到2%。
相反,如果中美在穩定雙邊經貿關係方面達成一些共識,對敏感的市場來説,將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釋放。
這個信號,中低收入國家應該會格外關注。
也就在耶倫訪華前,美國研究機構的研究表明,60%的低收入國家和至少25%的中等收入國家陷入債務困境或面臨較高的債務困境風險。
而應對全球債務問題,也正是中美可以協調合作的關鍵領域。
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成因複雜,相關各方應各盡其責、齊心協力,共同應對。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G20緩債倡議,是G20緩債倡議的最大貢獻方,緩債總額佔比超過40%,也是《緩債倡議後續債務處理共同框架》債務處理個案的重要參與方,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搞清楚了這些事實,中美也就有了談共同應對中低收入國家債務困境的基礎。
對此,中方還特別提到了一句話:
希望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承擔應盡責任,理解和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多為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盡心出力。
應對全球問題,發達國家還遠沒有做到應盡責任。
去年年末,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就有統計數據指出,發達國家已拖欠發展中國家氣候援助資金上百億美元。
不只是中國,全世界都在關心美國的信用記錄。
現在,耶倫訪華已經結束。我們當然要關注中美交流的效果,但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斷給中美關係製造摩擦點的聲音。
我們也看到,無論中美都在耶倫訪華結束後提到,後續會保持經濟領域的高層交往和各層級溝通交流。
對此,譚主還是那句話,交流交流,不是壞事。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