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籍、考古、美術、非遺……滿屏精品尚未賞夠,這幾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類節目再次上新。見於岩畫、刻于甲骨、鑄于鼎盤、書于竹帛,有著3000年以上歷史的中國書法與總臺“大會”系列相結合,《中國書法大會》第一集《文化瑰寶》攜三件書法經典作品重磅首播。
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日當晚,《中國書法大會》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開播。節目以中國書法發展源流為主線,聚焦中國書法史上極具代表性的18件(組)作品,運用情景表演、講述、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和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和源遠流長的漢字發展史,讓受眾沉浸式感受書法藝術之美,從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獲得堅定自信、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一開場就用筆墨書寫向觀眾發送問候,這個書法“濃度”很高的節目一經播出,就收穫眾多書友熱議。《中國書法大會》首集在央視頻同步直播,央視頻六小時觀看量突破880萬人次。
新“大會”開播
如何書寫新時代的精氣神?
古往今來,一代代書法家用筆墨記錄時代,用書法傳承文化,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流傳千古的經典名作。墨色有深淺枯潤,筆法有虛實疏密。中國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用現代光影藝術呈現和解讀一件件蘊含中華文化精氣神的書法經典作品,展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精神和文化內涵,需要審慎對待。
2022年2月,總臺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書法大會》開機啟拍。策劃階段,總臺臺長慎海雄建議節目組不要急於求成,要穩紮穩打,精雕細琢,先學習和積澱,可以先製作一個樣片,待模式和內容打磨成熟以後再進行後續創作。
導演組透露,在一年多的策劃製作中,節目主創人員專程拜訪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書法家沈鵬等多位書法界大家,請教他們對節目的建議,最終確定以“經典賞讀+互動答題+現場書寫”三個環節作為節目主體形式,回歸書法本體,體現書法特色。
節目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海、蘇士澍等書法名家為《中國書法大會》節目啟播發來祝賀視頻。
首集節目選取了《泰山刻石》《蘭亭集序》和《沁園春·雪》三件書法作品,用時間跨度長達兩千年的書法故事講述中國大歷史。
《泰山刻石》文化大一統的先聲
《泰山刻石》既是秦始皇東巡、泰山封禪的見證,更是“書同文字”的歷史記錄,不僅意味著國家版圖的統一,更是文化的統一,為漢字成為中華文明的維繫紐帶扣上了關鍵一環。而李斯所創造的小篆,也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入門。
△圖為《泰山刻石》原石,以及20世紀80年代朱復戡復原的《泰山刻石》全文
《蘭亭集序》“一部蘭亭序、半部書法史”
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諸友人在蘭亭雅集,創作出《蘭亭集序》,後世唐太宗稱其“盡善盡美”對其“心摹手追”,由此奠定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此後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家都以尊“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正宗,紛紛臨摹“蘭亭”,書法藝術因此賡續文脈、代代相傳,《蘭亭集序》也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唐馮程素摹本
《沁園春·雪》歷史轉折處的偉人手跡
《沁園春·雪》作為一篇重要的毛主席詩詞,它誕生於長征而發表于重慶,一朝流傳、天下皆知,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1945年,赴重慶談判的毛澤東用兩件《沁園春·雪》手跡與柳亞子唱和,為歷史轉折處留下溫情而生動的一隅。
《沁園春·雪》是毛主席比較喜愛書寫的詩詞作品,節目組經過多方查找,為大家呈現了八個版本的《沁園春·雪》手跡,從書法藝術中看到偉人的胸襟和氣魄。
△八個版本的《沁園春·雪》
書友的快樂
李斯向你發來一個“可”
《中國書法大會》總導演王珊説:“書法大會的最大特色就是書寫,這也是區別於其他節目的最大亮點。”節目組將書寫融入各個環節,將一切可寫的元素,都用書法體現出來。書友的快樂,感受到了嗎?
開門見“書”,用書法打個招呼。節目組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為節目題寫片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王丹為大會治印。節目開場與觀眾打招呼的方式也採用筆墨書寫的方式。
節目的現場互動不僅有答題和採訪,更專門設計書寫環節,用臨寫或創作的方式致敬經典,展示現場書法愛好者的個人風采。導演組談到,《蘭亭集序》從誕生到今天剛好1670年,在新時代,在《中國書法大會》的舞臺,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致敬書聖、致敬經典呢?
作為全場集體臨寫環節,全文324字的《蘭亭集序》,看起來很燃,寫起來很難。全文臨寫,30位書友也無法一一展示。導演組想到可以選取每個人所臨寫的一部分,共同組成《蘭亭集序》,並用AR技術進行活化、拼合,最終實現了《中國書法大會》版《蘭亭集序》。
△圖為由30位書友作品(局部)集合組成的《中國書法大會》版《蘭亭集序》
如何讓節目中的書法知識問答更有參與感?節目組從書法作品的落款鈐印中汲取靈感,從古代著名碑帖中集字製作成“名家點讚章”,嵌入當下生活中的情緒表達,作為選手答題正確的獎勵。
李斯的“可”、王羲之的“獨具慧眼”、毛澤東的“勝”……有趣更有意蘊的點讚章,讓千百年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離我們的生活更近。有網友自發解讀:“中國書法大會節目答對題的給個‘可’字印章,就是正確、對、點讚的意思,中國文字與時俱進,‘可’字又有新義了。”導演組透露,節目共研發了45款印章,下一集還會有哪些名家為你點“讚”?持續追更,還有更多驚喜。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中國書法大會》仿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名家、愛好者和觀眾通過書法作品相互致意、心意相通。語言學家姜亮夫説過,“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出發的。”書法作品在歲月沉澱中煥發出的文化影響力和精神感召力,由書者傳遞、由觀者領悟,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在此發生。
細節體現美感
這個節目為什麼好看?
作為總臺“大會”系列首次在書法領域的創新和拓展,《中國書法大會》如何接棒,繼續書寫總臺精品文化節目的金字招牌?看完節目後,書法愛好者自不必説,還有眾多網友感受到了書法藝術中浸潤的中華文化之美。
不少熟悉“大會”系列的網友説,終於等來了書法大會。“今晚正值總書記關於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的座談會講話發表,書法大會播出的時機恰到好處”“中書協和央視辦的一件大好事,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CCTV1《中國書法大會》第一期,開頭是李斯泰山石刻,然後就是王羲之蘭亭序,來勁”。
書法藝術之美,網友感受到了。“美是拾級而上的,對美的感受也是拾級而上的。作為從小學寫漢字的中國人,終於能拾級而上,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書法文化的美,感受其中的幾何美、精神美、故事美等等,很難得,很幸運。”
網友認為,節目有助於弘揚和普及書法知識。“今晚中國書法大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播,書法傳統文化越來越被重視了,中國書法值得發揚”“中國書法大會今晚上線,無論如何,都是對書法的推動”。
展示書法魅力,書寫時代精神。《中國書法大會》的舞臺之上,不同時代的同框對話,讓書法作品迸發出更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舞臺之外,文化學者和書法名家的深度講解,從“為什麼經典”到“好在哪”再到“如何欣賞書法藝術”,正本清源闡釋中國書法藝術的正統與源流。現場書法愛好者筆下,流淌的是點滴生活中的字字情深。書法藝術的時代魅力,正在於此。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