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 “女教頭”黃偉芬如何實現“飛行夢”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沒有人會知道我,但是……”57歲的黃偉芬提到《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時,眼裏噙滿了淚水,她中斷了正在説的話,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哭腔,換之以微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頌我,不渴望你報答我,我把光輝融進,融進祖國的星座……”

黃偉芬對這首歌特別有共鳴,“這首歌就是我那麼多年的一個真實的寫照,一個真實的心路歷程。”

黃偉芬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順利進入太空,神舟十二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七次載人飛行,這也是黃偉芬第七次送自己選拔培訓的航天員上太空。

飛向太空

這是時隔五年之後,中國的載人飛船再次飛向太空。就在當天,神舟十二號快速完成了與天和核心艙的交匯對接,三名航天員進入到核心艙,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生活與工作。

茫茫太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在地面,黃偉芬時刻關注著三名航天員的一舉一動。

“他們6月17日早晨兩點半就起床了,做進艙前的準備,然後出征,進艙以後發射,入軌了之後又進行組合體的環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點半以後,才把該幹的活基本幹完。晚上11點多他們才開始吃晚飯,到12點多才睡覺。”

黃偉芬説,在軌航天員作息制度是天地同步。早上8點,她們會和航天員開“例會”,溝通當天工作計劃,晚上八九點還會溝通工作的完成情況,以及對明天工作計劃的意見建議。

20年來,中國航天員隊伍一次次出征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三個月之後,未來航天員可能會駐留六個月。

空間站的建設也不是終點,載人航天的下一個目的地是月球、火星……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的古老傳説正在圓夢的路上。

“女教頭”如何煉成?

把浩瀚宇宙作為征途,聽起來是浪漫的。而對於親歷這場征程的人來説,這一路走來極其不易。

“它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開創性的工作本身就註定了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前我也會把門一關在辦公室哭,但哭完了把眼淚擦乾,又開始全力以赴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黃偉芬被稱為中國航天員的“女教頭”,當“飛天”雲梯一步步搭建時,她在培訓優秀的“登梯人”。

6月16日,神舟十二號發射前一天,黃偉芬在發射基地拍下的“天梯”

航天員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壓等特殊環境因素的嚴峻考驗,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極限。如何訓練出優秀的航天員?教練員的角色尤其重要。

航天員訓練初期,黃偉芬帶著不足30人的團隊,承擔著教練員的角色。而這個角色需要怎麼做,沒有範本。他們用了5年時間,進行了七大類一百多個課目的訓練教學,撰寫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本航天員訓練大綱。

當時,航天醫學工程專家陳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希季作為評審專家組的領導曾這樣評價這部訓練大綱:沒想到會有這樣週密詳盡的訓練大綱,如果按照這個訓練,中國航天員上天沒問題。

黃偉芬和她的團隊照此訓練,並摸索完善出八大類、百餘個航天員的訓練課目,每個課目又有很多訓練單元,涉及醫學、生理、心理,還有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等諸多方面。

“無論男女航天員都必須通過胸背向八個G的選拔和訓練,八個G就相當於自身八倍體重壓在胸口。每年做兩次,上半年做一次,下半年做一次,從入選接受訓練開始一直到退役,必須保持訓練不能中斷。只要他還是個職業的航天員,他就有責任和使命隨時準備去接受任務。”黃偉芬説。

訓練內容嚴格,黃偉芬的要求也很嚴格。黃偉芬説,這些訓練少一分鐘都不行,“你必須達到這個任務的要求,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而在航天員進行專業技術訓練和所有操作性測體之前,教練員要進行多次試訓準備,對訓練實施的全過程,都要先行體驗,直到掌握可靠的訓練手段和避免安全隱患的措施為止。黃偉芬曾開玩笑説,自己也可以是女飛行員人選。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以良好的體魄出色地執行任務。而當航天員返回後,他們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與黃偉芬進行交流,把他們在天上看到的、感覺到的告訴她,和她一起做全面的總結,制定下一年的航天員訓練計劃。

飛天夢的里程碑

選擇了航天事業,或許是黃偉芬的一個最重要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一開始就與國家發展聯絡在一起。

黃偉芬上高中時,成績年年第一,高考報志願時,父親鼓勵她,國防科技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黃偉芬報考北航,立志為國家做出貢獻。

80年代,黃偉芬參加藝術體操比賽

1985年,黃偉芬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設計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國防科工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現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攻讀重力生理學專業碩士學位,在著名的生理學專業劉光遠教授門下學習重力生理專業。

1988年獲得航天醫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她做了幾年“863”項目中關於載人航天中長期計劃的航天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課題的預研,參加過尖兵衛星的生物搭載試驗任務,後來又做過航天醫學工程總體研究。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黃偉芬回憶起,30年前,她研究生畢業留在國防科工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工作,那一年的文藝匯演,她作為導演和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一起構思排練了一組歌舞:以“飛天舞”開篇,以“歡慶飛天成功”收尾。“我們表達的主題只有一個:實現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但當時,只是心裏的一個夢,我們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這個夢想。”

四年以後,也就是1992年的9月21日,中央批准立項實施“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黃偉芬就開始了選拔和訓練航天員的工作。

11年後,2003年,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至今,中國已有12名航天員飛向太空。

“他們是帶著我們的心血、我們的祝福和我們的夢想去飛行的。”從黃導到女教頭,黃偉芬和航天人一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校對: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