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恪忞):國家藥監局于2月18日在其官網發佈公告修訂六味地黃製劑説明書。公告指出,根據藥品不良反應評估結果,為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對六味地黃製劑(包括丸劑、膠囊劑、片劑、合劑、煎膏劑、顆粒劑)説明書【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項進行統一修訂。
六味地黃製劑説明書修訂分別針對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兩類。在非處方藥説明書修訂要求中指出,【不良反應】項中應包括: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胃腸不適、食欲不振、便秘、瘙癢、皮疹、頭痛、心悸、過敏等不良反應報告。在【禁忌】【注意事項】項的修改要求中均提及過敏者用藥安全。
作為中藥經典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黃丸,其滋陰補腎之功效為大眾所熟知,一度被稱為“家庭必備補藥”。這類“補藥”到底該怎麼吃,能不能長期吃,哪些人群不宜服用?央視網記者專訪北京醫院主任藥師楊莉萍為大家解疑釋惑。
“補藥”的由來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和澤瀉六味中藥組成,其特點是“三補三瀉”,以補為主。楊莉萍解釋説,“三補”分別由熟地黃、山茱萸和山藥三味藥來補肝陰、脾陰和腎陰;“三瀉”則分別由牡丹皮、茯苓和澤瀉三味藥來瀉肝熱、脾濕和腎濕。其中補藥的用量重於瀉藥,故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同補,補腎陰的熟地黃用量是山茱萸與山藥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所以,六味地黃丸主要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腎陰虛的患者。
六味地黃丸的組方是宋代錢乙在東漢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兩味藥後形成的,將原本的溫補腎陽的藥變成了滋補腎陰的藥。其初衷是用於先天不足、發育不良的小兒五遲之證,即“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證。此後,六味地黃丸才逐漸成為滋陰補腎的祖方。現代醫家主要將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耳鳴耳聾、手足心熱、口燥咽幹、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開不合等腎陰虧虛之證。
用不恰當或“越補越虛”
楊莉萍表示,健康人群如沒有明顯腎陰虛的症狀,沒有必要服用六味地黃丸,更不應該長期服用。
對有明顯腎陽虛症狀的人,已經出現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等症狀,更不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以免加重病情。不少人把六味地黃丸當成“補腎秘方”或用於日常保健長期服用,容易“越補越虛”,一些症狀越來越重,甚者還會出現腸胃問題。
專家指出,想知道能不能用六味地黃丸,首先要判斷自己是不是陰虛,可以先看舌頭,如舌質紅、經常口乾舌燥;再看是否常有潮熱、盜汗、失眠、頭暈、腰膝酸軟的症狀;有條件的可以看脈搏,是否脈細且跳得快。有了這些腎陰虛的體徵和症狀,才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即使適合吃,也應戒煙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六味地黃丸感冒患者慎用
相較之前的六味地黃丸説明書,對於感冒患者用藥説明的表述由原來的【禁忌】項中“不宜在服藥期間服感冒藥”調整為【注意事項】項中“感冒患者慎用”。楊莉萍表示,按照中醫理論,六味地黃製劑過於滋膩容易滯留外邪,違背解表散邪的感冒治療原則。感冒治療的關鍵在於打開毛孔、發汗散熱。但六味地黃製劑的作用則是以“收”為主,這與中醫感冒治療思路和方向都背道而馳。
因此,人在感冒階段,即使有腎陰虛,也要暫停服用六味地黃丸,待外感症狀解除後再用。
還有哪些人群不宜服用六味地黃丸呢?楊莉萍表示,中醫治病是需要辨證論治的,而且“辨證先辨陰陽”。例如腎虛證,又分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的人可表現出缺乏津液滋潤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腰膝酸軟、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顴紅、耳鳴、夜間盜汗、舌紅少苔、脈虛細又快等。腎陽虛的人則表現出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尿頻,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色偏淡、嫩,脈象偏沉緩。症狀與腎陰虛完全不同,所以,腎陽虛的人是不應該吃六味地黃丸的。因為六味地黃丸不僅不補腎陽,還消耗腎陽,用後患者腎陽虛的症狀還會加重。
另外,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胸悶食少、便溏腹脹、舌苔偏厚、痰濕偏盛等症狀,也不宜服用。因為六味地黃丸中的地黃、山萸肉等過於滋膩,服用後會妨礙消化功能,也可能會加劇大便溏稀的症狀,因此不建議服用。
還有,健康人群不需要服用。雖然六味地黃丸有補腎的作用,沒有明顯腎陰虛症狀的健康人在短期內服用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副作用,但是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腹滿、便溏、食欲不振等不適。
最後注意,六味地黃丸不能與利福平同服。因為山萸肉含有大量有機酸,會增加利福平對腎臟的毒性。(校對 陳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