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市雨山區薛家洼區域漁民張周華——
護漁路上開啟新生活
我叫張周華,今年48歲。出生在漁船上,十幾歲開始捕魚,我對這片水有太多的感情。
按照國家政策,2021年元旦起,長江重點流域水域實現全面禁捕。當初得知要退捕上岸,很多漁民都擔心生計。2019年5月,我響應政策號召,配合地方政府簽訂退捕協議,上繳了全部漁船漁具,開始了上岸生涯。
之前,我們一家三口一直在船上生活,有住家船、生産船和輔助船等5艘漁船。薛家洼這片有漁民50戶左右,漁船200多條。剛得知長江禁捕的消息時大夥兒心裏都很慌。畢竟,我們祖祖輩輩在江上捕魚,在船上長大,岸上沒有住所,也沒啥學歷,不會別的營生。退捕前,全家一年純收入有四五萬元。
其實,我們也知道在長江捕魚不是長久之計,願意為保護長江出力。在我小時候,一網下去有幾百斤野生魚。近十幾年來,很多魚都看不到了。聽了政府工作人員的禁捕退捕政策宣講,我們心裏也就踏實了。退捕上岸後,我們能享受到漁民上岸政策,得到漁船漁具回收補償,納入退捕漁民社會保障,也享受過渡期生活補貼。社保是我們最關心的,宣講説參保分三檔,政府代繳15年的養老保險費,如果選擇高檔次的會有不足的部分,那部分由個人繳納。
如今,我們一家住進了一套99.5平方米的帶電梯商品房。買房花了26.4萬元,其中45平方米享受優惠購房價,我還用了政府發放的補償金和自己的一些積蓄。和船上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住房寬敞,生活也更方便,有集中供暖,做飯有燃氣,使用大電器也不擔心供電問題。薛家洼區域住進同一個小區的退捕漁民有六七戶,大家都感覺居住條件改善了。
過去,漁民生活排污、岸邊的養殖場與工廠讓薛家灣這個長江岸邊的天然港灣臟、亂、差。隨著漁民退捕與環境整治,這裡變成了濱江公園,很多市民會來散步。退捕上岸後,我和一位同事一起負責3公里左右的江面巡護。隊長告訴我,護漁員是漁政隊伍的“眼睛”,能幫助漁政部門看得更清楚,平時的工作主要是報告偷捕、江面保潔,每天工作8小時。
來到熟悉的江面,劃著小船處理水面漂浮垃圾時,我會有一種自豪感。跟我類似,一些漁民退捕後難捨水上生活,又因為了解長江、熟悉魚類,在政府的安排下當起了護漁員。護漁員一個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如果夫妻兩人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和之前的捕魚收入持平。按照市裏的政策,退捕漁民全部按照現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參加醫療保險,享受同等醫療保障待遇。
新生活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上了岸,在政府幫扶下,很多年輕人學手藝找到了工作。我兒子一開始送外賣,後來去工廠做車工,收入提高了,每年還能攢下些錢。我們這一代人從捕魚到護漁,我們的下一代,終於不用在水上漂泊,而能在岸上安穩生活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整理)
湖南長沙市銅官街道中山村黨總支書記周羅雲——
綠富同興 綠富同行
我叫周羅雲,今年58歲。眼下正是黃金貢柚成熟的季節,我們村裏的黃金貢柚基地迎來了採摘季,漫山遍野黃澄澄一片,顏色喜人。每天來基地採摘訂購的客戶不少,網上的訂單不斷,小小的改良山果成為村裏致富的“黃金果”。
除了黃金貢柚,還有錦繡黃桃、黃金奈李、金秋梨、藍莓等,我們中山村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四季果園,也是長沙市民近郊遊的“後花園”。
提起我們村的過去,我真是唏噓不已。“中山村”的輪廓恰好勾畫出一個“中”字,三面環山。隔著一道道山,外界很難注意到我們,沒有投資,也沒有項目。
空有好山好水,村民的致富路卻走得坎坷,年輕人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家,靠種地來賺點微薄收入。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1998年,我放棄在長沙市區紅火的裝修生意,回村帶領村民們闖出致富的路子來。
要想富,先修路。村裏的道路硬化全面鋪開,也因為修路欠下了債務。如何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不讓鄉親們再“守著金山餓肚皮”?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裏徘徊。通過學習相關政策,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村子的發展思路逐漸清晰:雖然二産和三産發展基礎薄弱,但可以立足本村的生態資源發展現代化新型種植養殖業!
2014年初,聽説一群大學生想種植藍莓,正在尋找合適的地方,我當即邀請他們來村考察。他們繞著中山村走了一圈,被村裏優越的自然環境打動了。200畝藍莓種植項目落戶中山,第一年就給鄉親們帶來了近5萬元的收入。
村子裏水資源極為豐富,我們引進企業全年用恒溫大棚養殖小龍蝦。水資源真正成了生財的活水。
企業進來了,産業興旺了,中山村的致富路也就走踏實了。目前,有6家特色種養企業入駐中山村,總投資6000多萬元,流轉土地4000多畝。這些企業的到來,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讓村民們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
在新年到來的時刻,我和村民們有更大的願望:實現第一産業向第三産業的跨越式發展,通過打造山水、田園風光的鄉村旅遊項目,將生態資源優勢繼續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走出一條綠色與開發協調、生態與效益統一的路子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謝瑤整理)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龍崗鎮全面推行河長制和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創建,將治理和保護相結合,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提升改造,定期組織黨員志願者巡邏河道、山林、監測水源,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吸引了遊客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福建寧化縣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張仁濤——
讓荒山禿嶺變得林深葉密
我叫張仁濤,今年55歲,幹水土保持這一行已經34年。
你看,我拿手輕輕一撥,一把紫色土就松松地抓在了手心。這種紫色土,在寧化西北部鄉鎮都很常見。
人口快速增長、缺煤少電、過度砍伐,一度讓寧化縣成為福建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之一。2011年,福建省遙感普查顯示,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3.8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尤其是紫色土流失,面積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強烈、治理難度大。
紫色土缺氮但含有豐富的磷、鉀等元素,適合油茶樹生長。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時候,整片山上能看到的唯一綠色就是油茶樹。但是傳統油茶的耕作方式採取順坡墾復,遇上雨季反而會加速水土流失。我們當地老百姓曾感嘆説:“(此山)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只剩下光骨頭(母岩)。”
滿目荒山,兩手空空,怎麼辦?人工治理和生態修復雙管齊下,封山育林護林監管、禁燒柴草進行燃料補助,根據水土流失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理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因地制宜,滴水穿石,決不放棄。
對侵蝕劣地水土流失,“草灌喬+竹節溝”是一種常見的治理技術。先在山坡上每隔3米就沿等高線開挖一條水平的竹節形蓄水溝,溝間配套魚鱗坑。再在魚鱗坑內種植馬尾松、木荷、香樟等喬木,在外延的土埂上點播草種和灌木。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種樹活不了,需要以草先行,慢慢形成草、灌木、喬木三位一體的綜合生態體系來治理水土流失。光靠這項技術,我們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就超過10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水源涵養能力及防洪能力明顯增強,過去的荒山禿嶺,如今林深葉密。
守好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我們探索出了水土流失治理與油茶産業發展相結合、撬動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將分散承包經營的山地集中轉租到村集體,引進承包大戶成片治理開發,引導農戶以山地、油茶林等入股,鼓勵群眾自願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成立油茶專業合作社經營油茶林地。
2020年,寧化縣獲批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我知道這份成績有多不易,久久為功,生態修復才得以實現,環境才能持續良性發展。2021年,我們要繼續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推進生態縣建設,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幹勁絕不能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整理)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崔喜——
創新環境修復責任制
我叫崔喜,從1993年開始從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已經20多年了。隨著環境資源立法日趨完善,我感到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日益覺醒,環境資源糾紛逐漸進入法治化軌道。
從司法審判數據看,環資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通過嚴格依法審理環境資源案件,我們全面貫徹預防優先、修復為主的環境資源審判理念,加強環境保護的力度,充分發揮好環境資源刑事審判的威懾和教育功能。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對各類環境資源被破壞後無法修復原地生態環境和資源不可再生的案件,積極引導當事人採取各種方式進行替代性修復,探索出“青山+”的環境資源司法替代性修復之路,實現環境資源審判法律效果與生態效果的有機統一。
法院通過給付生態修復費、在媒體公開道歉、義務護林員、義務河道管理員、增殖放流、補植復綠等多種特定責任承擔方式,建立刑事制裁、民事賠償與生態補償有機銜接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做到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一判三贏”。
分享個案例。陜西安康市鎮坪縣城關鎮一名普通農民王某,祖祖輩輩都住秦嶺山裏,平時在山上採伐樹木、捕獵小動物作為生計來源。直到2009年因為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追究刑事責任,他才意識到破壞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要受刑事處罰。
經過法官釋法,王某明白了秦嶺的資源應該受到保護。非法獵捕一隻斑羚,他應向國家賠償50000元的野生動物資源費。可是,他家當時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弟弟患塵肺病,還有年邁多病的父母需要贍養,根本無力承擔賠償責任。經安康鐵路運輸法院與當地政府協調,由王某以勞務代償形式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即在當地林業站義務擔任護林員五年,折抵50000元賠償款。
考慮到王某家的實際情況,林業站給他安排的工作任務並非每天都要巡山,而是每個月四到八次,閒時他可以在家幹農活、照顧家庭成員。
勞務代償由犯罪分子在實際居住地無償提供公益性勞動,從事護林員、護河員工作,不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不擠佔當地公益性崗位編制配額,給相關工作增加了人手,由檢察院和法院對他們進行監督。
定額定時完成2020年護林任務的王某,不僅對其曾經的犯罪行為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反省,回村後還給鄉親們“以案釋法”,宣傳國家保護秦嶺生態資源的法律法規,讓村民吸取自己的教訓,一起保護秦嶺生態環境。
這些年,我們積極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依法審理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通過設立“秦嶺”“安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加強黃河、漢丹江等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落實生態損害賠償制度、創新替代性修復機制。2021年,我們還要落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繼續助力綠色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萬祥整理)
【生態談】不負青山不負人
“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法律制度不斷完善……2021年如期而至,“十四五”開局起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將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之上,向著更高遠的目標奮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剛剛過去的2020年,從三秦大地到汾河之濱,從東北黑土地到洞庭湖畔,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調研,“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題貫穿其中。“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一系列諄諄囑託、重點部署,凸顯著我們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為什麼能堅守這樣的戰略定力?答案就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裏——“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一,就是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即使面臨壓力疊加的現實,即使需要跨越常規性和非常規性的關口,也必須繼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選項,推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通過科學的路徑,按照科學的部署,採取科學的方法,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人人既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人民的力量,推動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匯聚出強大的“綠色合力”。
所以,立足新發展階段,如果你是巡查在一線的河長,應當挺起寬厚的胸膛,守護好清清碧水;如果你是耕耘在田間地頭的農民,應當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的家園;如果你是拼搏在市場大潮中的企業家,應當發揚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走綠色發展之路;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應當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從隨手關燈、綠色出行等點滴小事做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1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當一個人的力量乘以14億,就一定能迸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力,將決策與部署落到實處,讓盎然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