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村入戶31年 她靠“婆婆嘴”“媽媽心”當好人民調解員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1989年,18歲的亢鈴從坐上“師父”的自行車后座進村入戶起,她的工作就與“爭議”分不開。

“小矛盾不調解好,你今天把他糊弄走了,明天還要出大事”。化解矛盾糾紛,不分大小事,這是亢鈴堅持了30多年的原則。

亢鈴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司法局鋼花村司法所所長,在轄區居民心中,她靠著一張“婆婆嘴”巧解基層糾紛、一顆“媽媽心”打開群眾心扉,作為人民調解員,她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第一道防線”恪盡職守,迎難而上。

基層糾紛的“解鈴人”

鋼花村街地處青山區繁華地段,有許多建於1985年的職工住宅小區,人多,家長裏短的事就多。亢鈴給自己起了個微信名“鈴兒響叮噹”,當地人都叫她“鈴鐺姐”。

31年來,亢鈴也樂於當“解鈴人”,盡心盡力化解社區居民的矛盾糾紛,為他們排憂解難。

1989年,亢鈴考取了青山區司法局紅鋼城司法所司法助理員,沒多久,她發現“師父”、紅鋼城司法所原所長張桂珍的工作“秘訣”:上班,自行車一騎,走街串巷跟居民談天説地。

“回想起來,用現在話説,張所長做的就是‘矛盾糾紛隱患排查’。”亢鈴説。

出師後,亢鈴接手的第一起案子是“鬧離婚”。女方是一名籃球運動員,長得漂亮。男方提出離婚後,女方直罵“陳世美”。未婚的亢鈴卻要處理婚姻糾紛,不由得捏了把汗。

作為男方代理人,亢鈴了解到其提出離婚是覺得女方“不上進”。學著“師父”的樣子,亢鈴找到女方,聽她説“負心漢”的事:男方當上“處長”,譜擺得大,完全沒了戀愛時的樣子,“原來我去比賽,他還幫拎鞋子”。

“戀愛是美好的,但更要活在現實,一起進步、共同成長才是正道。”亢鈴勸著。反復幾次,亢鈴竟做通了雙方工作。

後來針對家庭婚姻類糾紛,亢鈴總結出巧斷“家務事”的方法:先聽雙方説,再各個擊破。

在轄區這個“大家庭”裏,亢鈴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如何安撫好各方,找到讓大家都比較滿意的解決辦法,需要的不僅是經驗,還有對居民訴求的充分了解。

去年街道所轄一小區因線路老化需重鋪線,部分線路正好要從王大爺家的門樑上穿過,生性倔強的王大爺一聽説這事兒,火急火燎地不讓施工。

他見人就稱家門打洞會破壞運勢,很不吉利,跟物業交涉的時候越説越激動,差點昏倒在地。

物業公司趕緊聯絡司法所,亢鈴聞訊趕來,得知確實無法更改施工方案後,第二天一大早,亢鈴買了牛奶和水果,專程來到王大爺家中。聽著王大爺的抱怨和不滿,她一個勁兒點頭。等王大爺想歇歇時,她抓住時機説:“大爺,這線鋪好了,熱天空調就好用了,不擔心跳閘了。”

王大爺一聽, 不做聲了,亢鈴趁機話鋒一轉,跟王大爺拉起家常,聊著聊著就談到了一起,最終,王大爺點了頭,同意施工。

來到鋼花村司法所後,亢鈴走遍了鋼花村街12個社區,哪家有什麼事,家裏爹爹婆婆有什麼喜好,她都心中有數。

從民間借貸糾紛到物業糾紛,從人身傷害糾紛到婚姻家庭糾紛,一有點“風吹草動”,亢鈴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在她看來,鄰里糾紛無小事,遇上重大疑難矛盾糾紛,她更是跑在前頭,千方百計地把它處理好。

讓小矛盾糾紛不出社區

街道10萬居民,司法所工作人員只有5名,如何破解事多人少的困局?亢鈴和同事們一起“頭腦風暴”:全區黨建服務工作平臺上有居民,有網格員,有社區,有一整套社區治理流程,何不將調解工作“嫁接”過去?

於是鋼花村司法所利用黨建服務平臺“社區微鄰里”,建立街道(司法所)、社區、門棟同頻共振的“三級微調解”模式:12個社區配齊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民調員深入門棟,街道首席調解員支援社區解決疑難雜症。

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也讓調解工作的效率有了提高和改進,在亢鈴的推動下,鋼花村街“移動司法所”很快上線,居民足不出戶就可反映訴求,並享受全國8000多名律師全天候法律諮詢服務。

“體系搭建好了,人員配置齊了,才能確保小矛盾不出門棟,小糾紛不出社區,大糾紛不出街道。”亢鈴説。

此外,亢鈴還創立了“社區糾紛調解優勝榜”,鼓勵社區幹部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的職能優勢,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不僅如此,亢鈴也注意到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了全區首個社區矯正對象心理諮詢基地——“陽光心理驛站”,與“陽光大餐、陽光陣地、陽光連線”一道被市司法局列為“1+3”普法先行實施計劃。

疫情期間,亢鈴來到了疫情防控隔離點工作。在隔離點,她同時擔負著接送疑似患者及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情緒安撫工作,常常工作到初寒料峭的夜裏。在隔離點戰鬥的70多個日夜,亢鈴接轉疑似患者近千人,無一差錯、無一突發事件、無一人感染。

推進“法治進課堂”落地

作為學校法治副校長,亢鈴常常去學校講法治課,自己製作法治課的課件深受學生歡迎。

2019年春節假期結束,鋼花中學開學第一課上,亢鈴改編了一句春節檔電影裏的臺詞囑咐大家:道路千萬條,學習第一條。聽到這,圍坐亢鈴周圍的28名初中生哄堂大笑。

面對一群存在輕微欺淩行為的高中生,亢鈴分享了兒子高一時的一件事:班上有個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表彰會上上臺領獎時,大家一般都穿自己最好的衣服,可他只有校服,為了不讓他感到尷尬,兒子班上領獎的孩子們全部穿校服上臺。“撇開友誼,無法談青春。”亢鈴跟聽課的同學們説。

亢鈴雖然每次都感覺“法治”少了些,但能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崇法向善的種子“就挺好”,“有了這顆種子,他們未來幾十年人生應該不會輕易走彎路。他們每個人都關係著家庭的和睦、社區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亢鈴抓住青少年普法源頭,利用校園法務室陣地在轄區學校開啟“法治進課堂”活動,還參與編寫了《小學生法治意識養成讀本》,積極推進“法治進課堂”在校園落地。

在人民調解、普法宣傳、社區矯正、法律援助等方面,亢鈴也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司法行政很多事不是立竿見影,常是多年以後才見效,但做了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批人,做到了就會對平安穩定有貢獻!”(校對: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