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 免得百拳來!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年02月05日 13: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一道,經過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在遼寧省丹東市城區北部,有一座風景秀麗的英華山。

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就坐落在英華山上。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立即進行武裝干涉,並派遣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10月初,美軍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並多次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直接威脅新中國的國家安全。

敢不敢迎戰世界經濟實力最雄厚、軍事力量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這對於僅成立一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説,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危機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 張校瑛:從1950年10月19日開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先後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和吉林的輯安(今集安)開始入朝,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同高度現代化裝備的侵略軍英勇作戰,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連續進行5次戰役,殲敵23萬餘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朝鮮戰爭進入“邊打邊談”階段。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同時,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階層人民踴躍參軍,捐獻飛機大炮,慰問志願軍,訂立愛國公約,開展增産節約運動,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 李維波:全國人民支援志願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一個例子,河南豫劇常香玉,她一個人到處演出掙的錢,收集起來給志願軍買了一架飛機,所以我們空軍命名這架飛機為“香玉號”。

根據朝鮮戰場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平,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在兩年多的陣地防禦作戰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粉碎了侵略軍的夏秋攻勢、“絞殺戰”,抵禦了“細菌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 袁有春:冬天下大雪,冷,住在坑道裏。都得豁出命來幹,(戰場上)人人都堅持,都瞪眼珠子。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臨危不懼,依託以坑道為主的堅固防禦陣地,打退敵軍進攻600余次,殲敵2.5萬餘人,守住了陣地。

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 裴亞男:侵略軍向志願軍僅為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了290萬發炮彈和5000余枚炸彈,將山頭削低了一到兩米,而且炮彈密度高達每秒落彈6發。

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 裴亞男: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隨手抓起一把粉末都夾雜著彈片,也是從上甘嶺陣地中取回來的,是國家的一級文物。

在遭到空前的嚴重失敗後,侵略者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紀念館館長 劉靜媛:能戰方能止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戰爭經過這兩年零九個月的艱苦作戰,迎來了新中國70年的和平局面。抗美援朝戰爭使新中國挺直了腰桿,站穩了腳跟。

抗美援朝精神 跨越時空永續傳承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當中涌現出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楊根思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

△楊根思

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 裴亞男:楊根思當時是在堅守1071.1高地的作戰當中,他是在彈藥用盡、戰友傷亡的情況下,抱起了最後一個炸藥包衝入敵群,最終是用生命和鮮血守住了陣地。

中國人民志願軍被祖國人民稱為“最可愛的人”,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鬥。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宣傳教育科科長 王春婕:經整理核實確認,犧牲在抗美援朝當中的烈士共計197653人。從2014年的3月28日起,國家以最高的禮遇,迎回了七批716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長眠在異國他鄉的英烈們,在每年迎接烈士遺骸回國的人群中,志願軍老戰士都要親自迎接。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 李維波:我也想向烈士説句心裏話,我説讓你們看一看,祖國沒有忘記你們,用這樣莊嚴隆重的儀式來把你們接回來。今天國家發展這麼強大,這都是你們的精神創造出來的。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多年前,一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通過這座橋,奔赴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

在戰爭打響之後,為了切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運輸通道,1950年11月,這座橋遭受到了美軍飛機的轟炸,被攔腰炸斷,僅剩477米,“斷橋”上的纍纍彈痕如今依然清晰可見。

7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鴨綠江“斷橋”已經成為了丹東一處著名的景點,在默默無聲地向所有人講述著這座城市的紅色記憶。

鴨綠江的北岸就是丹東市區,現在已經是高樓林立,人民安居樂業,沿江而建的鴨綠江風景區、志願軍公園,也成了市民和遊客散步放鬆、感受抗美援朝精神的好去處。 

丹東市發改委主任 張羽:(志願軍)當年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特別是他們身上那種不求回報、默默奉獻、感恩黨、感恩社會的這種品格,讓我們更有責任把現在的工作做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時代更迭,歲月變遷。如今,作為全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丹東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推進綠色發展,擴大對外貿易。丹東有省級以上旅遊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24處,現在,沿中朝界河鴨綠江建設的六大風景區、100多個景點,已經構成了一幅獨具風情的畫卷。

(總臺央視記者 楊雪 蔡一飛)


(編輯 溫焌意)

新聞首頁
分享到: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