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李策對話李青峰: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

來源:央視網  |  2024-12-21 15:28:32
央視網 | 2024-12-21 15:28:32
正在加載

《綠色中國》對話時代人物,傳播創新精神,致敬科學力量。

在醫學界,它被譽為二戰中飛出來的金鳳凰,以其卓越的技藝幫助無數傷員修復了由戰爭造成的創傷。如今這只金鳳凰也開始惠及尋常百姓,為萬千醫療消費者提供身心雙重的康復與治療,成為醫學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就是整復外科。整復外科不僅僅是人們日常理解的“整形”、“變年輕”,整復外科更是一門具備紮實深厚基礎的綜合性學科,其記載歷史長達百年。兩次世界大戰後,面對大量因戰爭而遭受嚴重創傷的傷員,眾多外科醫生投身於整形修復工作中,極大地推動了整復外科的快速發展。隨着麻醉技術的精進、抗生素的普及以及取皮機等創新器械的發明,整復外科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傑出的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整復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他創建了面部預構移植重建技術,被國際同行稱讚為“顛覆式創新,中國式換臉”;他所帶領的學科連續14年蟬聯《中國醫院及專科聲譽排行榜》最佳專科排行榜整形外科第一名;連續11年蟬聯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 整形外科專科第一名。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李青峰教授團隊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三項重大成果:完成了國際上首個創傷性纖維化治療的小核苷酸藥物、幹細胞介導皮膚再生的新技術、新型脂肪組織的冷凍存儲技術。他亦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整復外科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人,先後主持了10余項國家與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在Lancet、Ann Surg、Cell Rep Med、STTT、Nature Aging等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是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RCSED外籍Fellow、美國整復外科協會AAPS外籍Fellow;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整形外科分會會長。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強調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衞生健康工作理念和服務方式的轉變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整復外科也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産學研優勢,融合3D打印、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推動醫療領域與科技創新共同賦能健康中國建設。作為國內一流的整形外科醫教研中心,上海九院整復外科是如何順應時代變化,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領跑的?是什麼驅使其挑戰“頭面部毀損”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當前的醫療質控監管工作在整復外科領域開展的現狀如何?老百姓們關注的“看病難”問題又當如何解決?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是如何應用到整復外科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需要怎樣的變革?一名合格的整復外科醫生的職業素養是什麼?未來的整復外科又將怎樣進一步發展?

帶着這些疑問,主持人李策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整復外科主任李青峰有了一次相約問答。李青峰在《綠色中國》中表示:上海九院整復外科正致力於三大核心任務:培育傑出醫師、推動科技創新、以及服務社會。同時,我們正積極構建一個融合國際化特色的産學研一體化平臺,旨在依託深厚的歷史積澱與專業優勢,為民眾切實解決醫治難題。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融入人工智慧、3D打印等新興技術,以精準服務於創傷修復,力求在形態與功能上實現精確修復和再造,從而完成精準醫療。他認為,對一位嚴重傷殘的病人來説,給予他健康的形態和功能,不僅是賦予其生存的意義,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尊重與體現。這一目標的實現,正是整復外科長期以來的核心議題與不懈追求。在DRG醫療改革背景之下,老百姓們的“看病難”問題要想得到更好的改善,不僅需要努力去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生,還需合理規劃並整合未來的優質醫療資源。在國家提出了科研成果要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的背景下,要想推動科研創新到研究實踐,産出更多提升疾病治療水平的藥品、技術或者設備,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堅實的臨床資源是基礎,包括豐富的臨床隊列、完善的生物樣本庫以及傑出的PI研究團隊。此外,落地的成果轉化政策、臨床與轉化並重的考核機制同樣不可或缺。從科研選題到實驗室驗證,再到平臺構建及吸引投資實現産業化,企業家與研究人員需各展所長,明確角色邊界與目標,建立完善的企業管理和決策機制,引入以成果轉化為目標的耐心資本,方能有效促進成果轉化。

當李策問到“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及仙者不可為醫”的古訓在當下應該如何理解?李青峰教授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療工作者,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尤為重要。即便某些治療可能無法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但出於對患者的關懷,我們必須勇往直前。手術刀雖冷,但醫者之心必須溫暖。這不僅是衡量一位醫生是否具備從事這一崇高職業特質的關鍵,更是我們共同的堅守與追求。

以下為精選的節目對話實錄:

學科建設的堅厚基礎為醫療服務提供強有力支持

李策:

説起整復外科,可能普通人的第一反應是“變美”“變年輕”諸如此類的醫學整容,然而整復外科的內涵遠不止如此。請您為大家介紹一下上海九院整復外科的發展歷史,以及整復外科的服務範圍都有哪些?

李青峰:

上海九院整復外科在整形與修復重建外科領域內享有盛譽,這一榮耀源自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卓越貢獻,我們在學科建設上已積累了堅實的基礎,為迎接未來的挑戰奠定了強有力的支撐。當前,我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這三方面:一是培養好醫生,二是做好科技創新,三則是服務好社會。同時九院整復外科致力於加強國際合作關係,一是已經成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的整形與修復重建的培訓中心;二是與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的基地進行合作,進行一些他們的醫生培訓;第三則是和俄羅斯謝東諾夫大學的再生醫學研究所的合作,在再生醫學領域進行一些聯合攻關。此外,還貫穿有一些新技術,諸如AI、3D打印、幹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和所有醫學學科一樣,應用於整復外科領域,這些技術不僅為整復外科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與解決方案,更標誌着醫學領域的一個嶄新起點。

醫學發展衝擊“換臉”難題:臉面預構重建技術賦生命意義

李策:

作為國內一流的整形外科醫教研中心,上海九院整復外科在科研成果轉化和學科科技競爭力上都是連續多年排名第一的,那麼您説過整復外科不僅是醫學,也是人文和藝術。2017年,您率領團隊發明的面部預構移植重建技術在國際上被稱為顛覆式創新,又被稱為“中國式換臉”。是什麼驅使您向頭部毀損這樣艱難的任務發起挑戰的,其中包含哪些醫學創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我們分享一下?

李青峰:

面部預構移植重建技術,我們通常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俗稱的“換臉”,這種説法比較通俗和易於理解;還有一種叫做“毀損面部重建”,這種説法更準確地描述了患者的特徵。試想,如果一個人的面部遭受嚴重損傷,他將如何繼續生活?國外有一部電影叫《夜半歌聲》,是最早的醫學人文關懷的啟蒙,主角因為受傷導致面部變形,沒辦法和大家見面,因為大家見了他會覺得恐怖和害怕,所以他只能呆在閣樓裏面。後來他用歌聲打動了大家,但不能與人們交流。這部電影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僅僅是生命的存在,更是社會的存在,這兩者有着不同的意義和要求。其中最直觀的要求是,一個人需要有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的“面孔”,以便與他人交流。面部是這一“代表”的核心。為了讓一個人活得有尊嚴、有意義,他們需要一張能夠代表自己的臉。因此,對於頭面部毀損的修復,如何為他們重建一張臉,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全球性的醫學難題。然而,上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和兩伊戰爭導致大量面部受損傷員的出現,以及醫學技術的積累,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能。這兩個契機推動醫療行業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點,需要為傷者“換臉”。自2000年以來,全球學者都在努力攻克這一技術難關,我們團隊也從那時起加入了這場醫學技術的競爭。

醫療質控協同行業完善共推規範化高質量服務

李策:

2023年5月4日,11部門聯合發文《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不是意味着對於醫療美容行業的監管更加嚴格了,那麼對於行業的准入、藥品和器械的流通,有沒有更加嚴格的標準,又當如何加強關於臨床的質控工作?

李青峰:

近年來,醫療領域呈現出一個非常積極的趨勢,那就是各方正齊心協力從多方面提升醫療服務的規範性,在監管層面,應該是有很大的改善的。醫療質量控製作為近幾年來推出的新舉措,我們也希望通過對醫療領域的督促和檢查來完善醫療供給的方式與方法,從而達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實際上,質量控制對整形外科領域産生了積極的 影響,不僅是在上海地區有所體現,而且已成為全國範圍內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正朝着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醫療服務目標邁進。

“看病難”亟待解決:加強優秀醫生培養和優質醫療資源分佈

李策:

老百姓經常覺得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的過程很煎熬,而且掛號排隊的時間很長。上海市的醫療機構逐步開展了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DRG付費改革,那麼DRG的實施,對於上海九院整復外科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您認為關鍵的癥結在哪?可以怎麼做呢?

李青峰:

一個字:“難”,這個“難”指的是獲得恰當且高效的治療。人們普遍渴望尋求那些能夠提供正確治療的醫院和醫生。這背後反映出一個核心問題:合格醫生和優質醫生的培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例如,我們本不必涌向三甲醫院治療普通感冒這類疾病,這些問題本應在二級醫院和社區醫療中心得到解決。但患者往往不放心,追求更好的醫療服務,這涉及到優秀醫生的培養和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分佈問題。通過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生,並結合未來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我相信我們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並改善民眾面臨的“看病難”問題。

新型醫療技術賦能“臉面再造” 提升醫學新高度

李策:

我們注意到3D打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在您創建的“換臉”技術中,也應用到了3D打印,那麼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最新突破為我們分享?

李青峰:

3D打印技術,作為一項新興的醫療技術同時也是工業領域的革命性技術,近年來在工業産品製造中的應用前景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它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並增強了産品的安全性與精確度。在醫學領域,3D打印技術的應用也已有多年曆史。例如,我們整復外科自2000年初就開始利用這項技術對顱面損傷患者進行三維模擬。3D打印技術在醫學上解決了三個關鍵問題:首先,它支持了精準治療的實施;其次,它使得植入物的定制變得更加精準,以往依賴經驗評估,現在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精確製造;最後,它在醫學教育和培訓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項技術的意義尤為重大,尤其是當它與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時,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培訓效果上都帶來了顯著提升。在骨骼結構、複合組織、三維結構的精準對接等人體應用方面,3D打印技術都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在面部重建手術中,3D打印技術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要重建一張與患者原有面部高度吻合的“臉”,其精確度要求極高。例如,鼻子需要與呼吸孔對齊,嘴巴需要與口腔對齊,眼瞼需要與眼睛對齊。每個人的面部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受傷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通常需要先利用三維數字打印技術模擬出需要重建的面部,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確的預構和重建。

眾多案例已經證明,3D打印的模型與面部輪廓能夠實現完美的匹配。如果沒有這項新技術的問世,“換臉”手術可能還會面臨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3D打印技術的出現,不僅推動了醫療技術的進步,也為患者帶來了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李策:

目前,人工智慧AI技術飛速發展,在知識檢索助力科研以及多模態智慧診斷方面都有了一些突破,那麼上海九院在這些方面有沒有應用呢?您怎麼看待人工智慧在整復外科的應用前景?

李青峰:

人工智慧的應用無疑是令人振奮的,正如當年AI的突破給圍棋界帶來的震撼一樣,AlphaGo和AlphaZero分別代表了人工智慧在不同算法層面的成就。在AlphaGo的技術邏輯支持下,我們已經能夠將大量的X光片或病理組織片等歷史數據應用於形態學診斷,通過輸入和學習,AI能夠高效準確地診斷新病例。而AlphaZero的模式則不依賴於大量案例的對比學習,而是能夠更自主地進行思考,這種思維邏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極為重要,可能與醫學各個領域的進步緊密相關。

例如,有人構想建立一個AI醫院,其中所有的初診都由AI完成。初診結束後,大約只有10%到20%的病患需要與醫生面對面交流,基本是那些需要高年資醫生診斷的複雜病例。通過AI處理的海量數據和其強大的思考能力,許多簡單的病症可以得到初步解決,從而大幅提升醫院的工作效率。醫生可以將工作重心放在解決那些更為複雜的病例上,這將極大地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其次,AI在簡化和分析海量數據方面的能力也是革命性的。當病例數量達到數萬甚至數十萬計時,人類很難從中尋找規律,而AI則能從這些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這一應用突破了人類能力的局限,預示着AI將醫學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從這個角度來看,AI不僅能夠優化診療流程,還能夠在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引領醫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注重産學研一體化:紮實臨床基礎 匹配以成果轉化機制

李策:

醫療相比於其他行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因而科技成果轉化更為複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轉化率僅為20%,而醫療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足8%,真正實現産業化更是不足5%,從您的實踐經歷看,您覺得當前醫療成果在産學研一體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障礙是需要克服的?

在過去,很多研究人員往往追求的是發文章、評職稱,很多的研究成果並不能直接用於轉化。隨着國家對成果轉化的重視,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應該如何改變考評機制,從而有效推動産學研一體化的落地?

李青峰:

我們研究的目標是開發藥品、技術或設備,以提升疾病的治療水平,這一要求非常高。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滿足於發表學術文章,更重要的是提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産品,這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研究僅停留在論文階段,那將是非常可惜的;而如果能夠形成實際的藥品、設備、技術和新治療方法,醫學將會迎來飛速的發展。

目前,我們致力於在生物醫藥領域為科創中心的建設貢獻力量,這與各大醫院及其特色專科有着密切的聯絡。創新研究的範圍廣泛,其中一個核心要素是紮實的臨床基礎,包括充足的臨床隊列、完善的生物樣本庫和卓越的研究團隊。除了這三者之外,良好的轉化機制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具備有效的轉化機制的情況下,研究成果才能從論文階段順利轉化為實際産品。

李策:

國際上有很多成功的成果轉化平臺,譬如芝加哥大學以Arch Venture Capital&&的成果轉化平臺、孵化出莫德納(Moderna)公司的Flagship Pioneer、劍橋大學科技園、梅奧診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ayo-ASU)的醫工結合教育項目以及醫療科技加速器MedTech Accelerator。目前在國內,國家高度鼓勵産學研一體化平臺,以及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醫療領域的成果轉化除了需要完善的成果轉化政策和條例以外,還應該具備研究型醫院、有GMP實驗室的産業園區、政府扶持資金以及以成果轉化為目標的市場化産業基金有效協同。國內的成果轉化目前差距有多遠?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李青峰:

這不僅僅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更是社會創新生態構建的問題。首要的是,每個醫學學科在擁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後,都應充分發揮其潛力;同時,我們必須尋找並銜接社會的轉化機制,比如吸引投資基金、推動産品落地、以及需要優秀的職業經紀人等,這些都是構建完整創新生態的關鍵環節。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各級部門的協助,我覺得當前的生態建設已初見成效。

以整形醫學為例,近年來我們實現了眾多項目的轉化。通過與頂尖研發機構、領先醫療機構、主要基金以及産業園區的緊密合作,我們成功孵化了十幾個項目,這讓我們有信心在未來3-5年內看到一批由我們機構乃至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創新産品或藥物獲得批准,並最終融入到日常醫療實踐中。這樣的進展不僅展示了我們創新生態的活力,也為未來的醫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

李策:

您和您的團隊完成了三項重大的科研成果轉化,研發了國際上首個創新性纖維化治療的小核苷酸藥物,發明了幹細胞介導皮膚再生的新技術,突破了人體脂肪組織作為修復材料的難點,這些都是一些比較成功的轉化案例。我們都知道,科研成果的轉化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需要院企合作和醫工結合,還要有産業基金的助力與政府政策的支持。那麼您是如何協調和處理各方面關係的,您覺得醫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李青峰:

從我們已有的幾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分享一些初步的經驗:首先,研究內容應以實現技術革新為目標,即研究目的需要落地。這意味着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考慮最終是否能將成果轉化為藥品或設備。如果研究僅僅以發表文章為終點,而無法達到産品階段,那麼這樣的課題就不適合進行轉化。因此,我們對課題的選擇必須慎之又慎。

當前的許多研究,要麼致力於解決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要麼致力於解決重大的應用問題。在課題設立時,我們不能只追求短期成果,比如一些課題在發表文章後就無法繼續深入,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我們經常自問,課題完成後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如果課題完成就意味着研究的終結,那麼這種模式必須改變。

其次,如果已經解決了應用層面的關鍵問題,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將其推向市場,吸引投資,將其轉化為藥品或産品。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於社會創新生態,例如,九院整復外科舉辦的整形醫學産業創新大會和創新項目評審,為供需雙方及轉化方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當成果出現後,需要通過平臺傳播出去,吸引産業資本或社會投資資本的合作,共同推動産品的成型,即融入社會的創新生態。

一旦産品進入研發申報階段,就涉及到複雜的商業行為。在科創公司與産品商業運作相結合的階段,往往需要相應的專業人才。如果你不是企業家,那麼最好將産品商業化工作交給企業家,而研究者則應回歸實驗室繼續深入研究。總的來説,這些階段是循序漸進的,一旦角色和目標定位清晰,就能更有效地轉化成果。

肩負職業特殊使命 治療更須有“愛”

李策: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及仙者不可為醫”,在您看來,到底醫者何醫,您認為一個合格醫生的職業素養是什麼呢?

李青峰:

目前大家擔心更多的是醫生的職業素養,就像社會發展太快,人的心靈還沒跟上,擔心醫學也是如此。一方面,醫生在科研競爭中承受着巨大壓力;另一方面,與其他職業不同,醫生這一職業的核心要求是必須具備一顆愛心,正如歷史上許多先賢哲人所強調的那樣。目前,在醫教研以及績效考核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考核醫生是否具備從事這一特殊職業的特質,尤其是是否有愛心。因為,在醫學實踐中,有些治療是沒有經濟收益的,但出於醫德和責任,醫生必須去做;而有些治療雖然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出於倫理和專業判斷,醫生不能去做。如何衡量這些標準,這對醫生而言至關重要。此外,我們治療的不僅僅是疾病,更是病人本身。手術刀可能是冰冷的,但握刀的醫生必須擁有一顆溫暖的心。這正是醫生職業與眾不同之處。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醫生職業的靈魂。

編輯:賈凡 責任編輯:羅川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