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福州市社會福利院的老人感到滿足和幸福。
武平探索“居住地申辦低保”救助模式,為戶籍與居住地分離的困難群眾辦理低保。
“潤心伴成長 同心護未來”福建省2024年“六一”兒童關愛服務主題活動啟動儀式。
第二屆“陽光1+1·奮進新征程”福建省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公益創投大賽項目推介會暨頒獎儀式。
“晉江慈善之夜”暨“世中運”倒計時活動。
福建省開展“有福的地方是我家”福建地名文化展播活動。
清流縣首屆櫻花集體婚禮
廈門“鄰安康”工作人員介紹綜合預警系統。
寧德古田縣洋上村和福州市三坊七巷社區聯合開展“一方水土兩方人 社區農村一家人”活動。
上樓村組建平潭首支“村幹部+臺胞+志願者+民眾”的百人志願服務隊,開展鄰里守望、助學助醫助殘等志願服務活動。
《説文解字》中説:“福,祐也。”“福”的古字形像一雙手捧著酒罈獻于祭臺,表示求神賜福,本義為保祐。以福為地名,飽含著福建先人對後世的祝願,這樣的善心良願早已融進他們傳承給後世的淵遠文脈,成為彰顯著福建氣質的文化基因。
“十福”呈祥,萬福駢臻——福見康養、福暖救助、福佑蓓蕾、福聯萬社、福行樂善、福地有福、福遇良緣、福享樂齡、福潤紅土、福澤兩岸。這既是福建兒女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許,也是福建兒女對先人文脈的傳承,更是福建各級民政部門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努力作為的答卷。
福佑八閩,福澤綿長。近5年來,福建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傳承發揚習近平總書記留給福建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工作要求,堅持以福建兒女的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鉚力做好有福之地的建設者、有福之民的守護者、有福之象的維繫者,向更優更高更遠邁進。
福見康養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來,福建各地深入貫徹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全力打造“福見康養”幸福養老服務體系。
福州打造“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實現城鄉養老設施全覆蓋,推動養老、健康管理、老年教育、家政等一站式服務,開創智慧養老福州模式,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助力銀發市場蓬勃發展。
漳州促進漳臺康養産業融合發展。出臺《加快推進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及促進漳臺康養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創業環境、就業資源和普惠養老服務三個共享,在漳台灣養老企業共享優惠扶持政策、招標評審因素,養老護理人員入職獎補政策共享台灣學歷、在職補貼政策共享台灣地區工作年限、技能等級,在漳生活三個月以上的台灣地區老年人共享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和就餐補助等普惠服務。
南平市探索“幸福裏”互助養老新模式。針對農村特別是“空心村”、邊遠村獨居、留守老年人生活、就醫不便、住房不安全等問題,以建設鄉鎮“幸福裏”社區為載體,引導老年人通過置換購買或租住的方式入住,構建“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的自助互助養老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8個鄉鎮“幸福裏”社區,入住105人。
福暖救助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近年來,福建省各級民政部門推動福建省社會救助事業快速發展,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
探索實施非戶籍困難群眾救助“龍岩模式”。龍岩市武平縣在全省率先出臺“居住地申辦低保”政策,全縣35戶61名“非武平戶籍”對象納入社會救助保障,實現符合條件的外來困難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兜底保障政策。龍岩市及時總結武平縣經驗做法,在全市探索推廣非本地戶籍困難群眾救助政策。
泉州泉港打造“救助+慈善”救急難品牌。泉州市泉港區在“505”微心願的基礎上,創新“505”救急難“追光行動”,推行個性化救助幫扶,推出“505”糖果屋、“505”慈善助學、“505”暖騎聯盟、“505”暖居工程等“造血式”幫扶模式,實施“項目化”幫扶濟困,以慈善幫扶“救急難”,推動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模式。
寧德壽寧創新“民政+民警+N”主動救助模式。全面整合民政、民警、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網格員等多方力量,融入“智理廊鄉”數字化應用,持續推動社會救助工作提質增效。工作鋪開以來,共上門服務5.3萬餘次,監測3500人,已救助143人。相關案例在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工作(社會救助)座談會”上作為典型發言,並被民政部《民政政研專報》刊發向全國推廣。
福佑蓓蕾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近年來,福建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兒童福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心用情“福”佑八閩留守、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福州市打造立體化的困境兒童保障體系:每年投入1300余萬元引進專業社會組織為流動、留守、困境兒童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護、結對幫扶等關愛服務;開設“e福州”困境兒童關愛幫扶專欄,利用網絡平臺鏈結社會資源,對277名考取大學的成年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進行助學幫扶;在全省率先實施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幫扶試點,落地專門心理健康服務項目,2024年以來開展各類活動371場,服務2.46萬人次。
三明市創新可感可及的留守兒童關愛模式。創新“三聚三化”留守兒童關愛模式,實施“真愛家園”“紅燭暖心”等八大工程,全面完成縣級兒童福利機構轉型,打造出一批可看可學的“成長樂園”試點。近5年來,全市累計發放各項兒童關愛資金1.13億元,開展各類關愛服務4859場次,慰問困境兒童2.31萬人次。
福聯萬社
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福建省民政部門把握社會組織工作與國家戰略、發展形勢、群眾需求的切入點,引導社會組織在參與鄉村振興、賦能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主動作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三明市多舉措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突出精準匹配、需求導向、多元模式,廣泛動員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探索形成産業帶動型、科技興村型、電商致富型、商會反哺型等幫扶模式,初步形成“組織有力、參與廣泛、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工作格局。254家社會組織累計實施幫扶項目174個,投入資金3479萬元,受益人口達13.5萬人。
龍岩市著力引導社會組織賦能高質量發展。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部門工作調研、發展規劃制定、産業政策出臺等工作,協助推動相關工作改革創新,推動政策落到實處。發揮社會組織資源鏈結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在産業發展、就業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擴大開放等方面多做貢獻。引導社會組織完善自律規約,推動並配合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業領域的行業標準,助力行業産業高質量發展。
福行樂善
福建慈善傳統源遠流長,樂善好施是福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福建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進新時代福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探索“慈善+移風易俗”的“晉江樣本”。晉江市出臺相關文件,將構建良風美俗與弘揚慈善精神結合起來,鼓勵引導企業&&將婚喪嫁娶中節省下來的錢用於慈善,目前晉江全市移風易俗響應者慈善捐贈逾20億元。
推進社區慈善發展的“廈門模式”。廈門市出臺相關文件,指導城鄉社區設立慈善基金,建立健全社區與社會慈善資源聯動機制,推動慈善力量下沉基層,以慈善、自治、互助方式破解居民身邊的“小急難”問題。
福地有福
福建素有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的美譽,地名中承載的閩都、媽祖、客家、朱子、海絲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福建各地積極推動地名文化保護傳承,打造“福地有福”地名文化宣傳品牌,助力“福”文化標識體系建設、文旅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南平市大力宣傳推廣地名文化。編輯出版了地名文化書籍40余冊,在媒體開設《南平鄉村地理》《地名故事看光澤》《建陽地名故事》《看見建甌》《松溪地名探源》等地名文化宣傳專欄。武夷山市以二維碼門牌、路牌、景點牌為載體,打造智慧地名服務體系,宣傳弘揚地名文化的做法,入選民政部第一批“鄉村著名行動”典型經驗。光澤縣《一城山水,滿城皆畫》地名文化短視頻,入選央視頻《中國地名故事》。
三明市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編纂《三明市地名志》《三明市地名錄》,推進完成地名普查“圖、錄、典、志”及相關地名故事等成果轉化利用19項。尤溪縣推出《“村”和景明正當時》地名文化鄉村系列推文22篇。泰寧縣開展“漢唐古鎮、兩宋名城”泰寧傳統地名尋訪活動,編撰《泰寧縣特色地名錄》《泰寧縣地名故事集》。大田縣開闢“大田地名之窗”欄目,推送70余篇地名故事,助推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
福遇良緣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推進婚俗改革,廣泛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助力婚姻家庭建得更好、築得更牢。
三明市譜寫婚俗文明新風尚。創新建立“婚俗改革、婚戀交友、婚育通辦、婚姻輔導”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將喜事新辦、新事簡辦、婚事優辦等移風易俗新規納入村規民約,打造婚俗文化長廊、婚姻文化研究中心、移風易俗實踐站、婚俗文化宣傳點四個陣地,大力倡導文明婚俗理念。建立情感驛站、心理諮詢室,組建輪值輔導隊伍,為婚姻家庭全週期保駕護航。
武夷山市倡導傳承好家風。以小家帶大家,以良好家風影響和促進社風民風。依託婚姻登記機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開展“立德樹人,從家出發”等家庭教育活動,持續開展好家風好家教好家訓進家庭、進社區、進村莊、進校園、進企業活動。利用“武夷微文明”公眾號連載家風家訓內容,設計發放家風家訓文創産品。將好家風、好家教納入文明家庭評選指標。
福享樂齡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近年來,福建省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感恩奮進,聚焦解決廣大老年人在民生問題上的“急難愁盼”,福建省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廈門市擦亮“美麗鷺島 幸福享老”品牌。每年投入財政資金超3億元,打造“近鄰+養老”服務模式,率先在全國配備1000多名社區專職助老員,實現城鄉近鄰服務全覆蓋,榮獲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稱號。首創“鄰安康”長者生命健康守護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國家老年大學分部”,14個社區獲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024年,率先建成海峽兩岸老年用品網上商城和線下展銷中心,總銷售額超1.1億元。
莆田市打造“銀齡安康工程”。深入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銀齡安康工程”),實施“閩善行”“968656”雙平臺保障方案。在保費不變的情況下,推動意外傷殘住院理賠日津貼由20元提高至100元,意外身故理賠額度由5000元提高至1萬元。投入138.24萬元為71901名老年人辦理保險,累計理賠金額51.768萬元,賠付率66.54%。
福潤紅土
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也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近年來,福建省各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飲水思源,勿忘老區”的殷殷囑託,著力實施建設特色優勢産業基地、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等重點任務,加快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推廣紅色文化遺存保護“莆田經驗”。莆田市在全省率先設立市級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每年投入500萬元用於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近年來,省、市各級財政及社會各類投入資金累計達6000多萬元,修繕保護紅色文化遺存項目51個、管護利用項目123個,8個革命遺址被列為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參觀點,接受幹部群眾參觀學習教育達15萬多人次,助推文旅産業和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
城鄉融合發展譜“寧德新篇”。寧德市大力實施“老區工作優先行動”,制定出臺《支持老區基點行政村鄉村振興七條措施》。創新開展社區老區村“一方水土兩方人 社區農村一家人”工作,確定20個共建試點社區和老區村結對共建,推動城市與鄉村優質資源雙向流動。加快推進老區村各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幫扶群眾近1.2萬人次。
福澤兩岸
海峽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近年來,福建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盡最大努力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努力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打造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廈門樣板”。廈門先後參與制定民政部《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術語》等5項國家行業標準,引領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規範新標準。完善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聯動機制,在全國第三家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近兩年辦理入臺程序、涉臺新生兒落戶等服務事項550余件。共成功承辦8屆兩岸婚姻家庭論壇,打造兩岸婚姻家庭交流金字招牌。自1989年大陸首對兩岸婚姻在廈門締結以來,全市已辦理涉臺婚姻登記3100多對。
創新基層治理融合“平潭模式”。平潭在全國首創台灣社區營造師職務,在全省率先實施臺胞競選擔任實驗區村(居)委會副主任職務,累計引進近100名台灣社區營造師參與社區治理,構建“村(居)幹部+台灣社區營造師+志願者+民眾”的基層治理融合“平潭模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出臺後,先行先試,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個由臺胞擔任法定代表人的社會組織,作出兩岸基層融合新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