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大 為閩添福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20日 10:27:01
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20日 10:27:01
原標題:近年來,福建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民生為大 為閩添福
正在加載

福州市社會福利院的老人在做手工

福州市連江縣安凱鄉同心老區村 林連忠 攝

福建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用切實的公益宣傳活動,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貢獻福彩力量。

福建省開展“潤心伴成長 同心護未來”“六一”兒童關愛服務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六一”兒童節。

民政工作人員指導下肢功能障礙的受助對象使用多功能輔具車。

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在大陸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平潭68海裏猴研島同心圓廣場舉行。

省民政廳聯合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第二屆“陽光1+1·奮進新征程”福建省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公益創投大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福建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黨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傳承發揚習近平總書記留給福建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工作要求,落實一張張“民生清單”,兌現一條條“幸福賬單”。

“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民安福”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

安華清從外省嫁到武平15年,丈夫2023年3月離世後,留下體弱多病的八旬父母、正上中學的3名孩子。為了撐起家庭,她努力從事清潔工作,兼職做零星的手工活,親戚朋友也都盡力接濟她。“我都已經快50歲了,突然遭遇這個事情,感覺都沒辦法走下去了。”安華清抹著淚説。

很多村幹部都嘗試過幫助安華清,但她的戶籍在外省,按照舊有的政策規定,無法納入低保範圍。

2023年,武平縣創新“居住地申辦低保”救助模式,實現非武平縣戶籍、在當地生活的困難群眾可申請低保。大禾鎮民政辦和挂村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積極幫助,安華清一家六口終於在2023年6月納入本地農村低保,每月領取低保金2400元。“拿到第一筆錢的時候,壓在心裏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對以後的生活總算有了希望。”安華清長舒了一口氣。

武平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股股長徐朝陽介紹,全縣已有35戶61名“非武平戶籍”對象納入兜底保障範圍,共發放救助金額21.9萬元,涉及江西、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在武平縣生活人員,讓符合條件的外來困難群眾在“常住地”同樣也能享受兜底保障政策。

幫助困難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福建省久久為功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民政系統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一批”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彰顯了擔當作為。5年來,福建省堅持“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持續推進社會救助擴圍、提質、增效。

2019年福建成為全國第五個實現低保和特困供養保障標準城鄉一體化的省份。2021年印發《福建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方案》,率先出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措施,實現社會救助保障對象由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人口擴展。率先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160多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常態化監測範圍。2020年起取消戶籍地限制,由急難發生地鄉鎮或縣級民政部門實施臨時救助。2023年底基本建成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5年來,福建省累計救助臨時遇困群眾113萬人次,支出臨時救助金達17.7億元。截至2024年11月,全省近67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享受基本生活保障,28萬名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納入專項社會救助範圍;低保、特困年人均標準達10112元和25380元,較2018年底分別增長40%、63%。

5年來,福建省持續加大特殊群體保障力度。

率先出臺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辦法,率先調整建立省、市、縣三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協調機制。截至目前,集中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2213元和1792元,是2018年底的1.5倍和2倍,並建立自然增長機制。2020年以來實施“福蕾行動計劃”,開展各類關愛服務活動2.6萬場,惠及留守兒童、困境兒童26.3萬人次。紮實開展兒童福利機構“精準化管理 精細化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全省9個市級兒童福利機構養、治、康、教和社工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2020年起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累計惠及殘疾人388萬人次。2021年、2022年分別實行兩項補貼全程網辦、跨省通辦,實現補貼申領“一次不用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新的征程,福建將強化民生兜底保障,創新拓展“福暖救助”“福佑蓓蕾”等行動,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

提升基本社會服務“共享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2023年1月18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福州市社會福利院,對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並囑託“一定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給予福建極大的激勵與鼓舞。

當時,作為福州市社會福利院的老人代表,退休幹部劉小蘭在視頻中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院內的養老生活情況。

劉小蘭説:“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我們的幸福指數更加提升了,真可以説是,在有福之州做幸福老人,享幸福晚年。”

走進福州市社會福利院,可以看到,從三菜一湯、三餐不重樣,到花園式生態養老院的打造;從説學唱跳等8類課11種活動,到閱覽室、觀影室,到手工區、舞蹈區、健身區;從入院義診到上門巡診、智慧問診……點點滴滴,處處體現了對老人們的關愛。

福州市社會福利院還成立由院內老人自願組成的“別樣紅”志願服務隊,積極開展以老助老“銀齡互助”行動。90多歲的朱老過世後,他的兒子感慨萬千地對服務隊代表劉小蘭説:“你們轉來的照片留住了母親愉快的笑容,感謝你們對我母親生前無微不至的關照。”

組建以來,“別樣紅”志願服務隊已先後發動志願者超300人次,累計表演節目近100個,探訪失能長者84人次。

福州市社會福利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甘蔚銘表示,該院通過實現照護服務標準化、醫療康復個性化、社工活動課程化,大力構建以養為主、以醫為輔、以長期照護為特色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努力踐行“幫天下兒女盡孝,給世上父母解難,為黨和政府分憂”的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民政系統持續優化養老、婚姻、殯葬、地名等民政領域公共服務,把保障民政服務對象的基本權益作為首要責任。

持續優化養老服務。5年來,福建省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福見康養”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和配套文件,推動構建“居家有服務、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機制、市場有選擇”的養老服務新格局。2017年起連續8年將養老服務工程納入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福彩公益金80%以上用於養老事業發展,累計投入20.2億元。全省累計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662所,實現街道和中心城區鄉鎮全覆蓋。建成755所鄉鎮敬老院、1萬多個農村幸福院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設施,建制村養老設施覆蓋率提升至72%。大力推廣“食堂+學堂”“近鄰+養老”等模式,建成長者食堂(老年人助餐點)3012個,有效解決老年人照料護理、就近用餐等基本需求。

優化婚姻服務。近年來,福建省陸續建設一批戶外結婚頒證基地和公園式婚姻登記點。2023年試點開展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累計辦理跨省婚姻登記3.6萬對。設立婚姻家庭輔導室98個,實現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全覆蓋,免費為群眾開展輔導,促進婚姻家庭和諧幸福。深化殯葬改革,推廣樹葬、海葬、花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探索生命公園等新模式。

作為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推動地名文化保護傳承,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講好福建地名故事,助力鄉村振興。連續3年(2022年至2024年)組織“有福的地方是我家”福建地名文化展播系列宣傳活動,視頻榮獲“第十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中國民政單元最佳作品獎。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的征程,福建將積極回應群眾和社會關切,著力打造“福見康養”“福享樂齡”“福遇良緣”“福地有福”等工作品牌,奮力將美好願景變為現實。

“完善社會參與體系”

擦亮基層社會治理“和諧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

12月2日,一隊志願者來到了晉江市磁灶鎮張林村村民張雪蓮家中,幫她裝上新的助聽器。1989年出生的她,幼年因病導致神經性耳聾。之前,她購買了一個助聽器,使用10年來效果都很不好。“因為她聽不清,大家都不喜歡和她説話,只能在她父親的小賣鋪裏打雜。”丈夫張俊毅説。

2024年,張雪蓮成了晉江慈善總會殘疾助聽工程的受助對象。從12通道的普通助聽器,躍升到36通道的優質助聽器,聽清周圍聲音的一剎那,她感覺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漸漸地,更多的善意接踵而來——兩個孩子更願意和她嬉鬧了,親友更經常約她逛街了,和她聊天的人越來越多了。以前,丈夫因患白血病沒有就業,她每月也只能掙兩三千元,生活捉襟見肘。“我準備找個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還要學會一項謀生的技能。”張雪蓮充滿底氣地説。

晉江市民政局黨組成員郭亨利表示,晉江致力於以慈善事業補充社會保障、以慈善組織助力公共服務、以慈善文化涵養文明建設,搭好慈善“連心橋”,做大慈善“同心圓”,在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願景中,更好發揮慈善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決策部署,找準和破解民政事業發展的瓶頸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出一批改革舉措。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支持社會組織規範有序發展。全省登記社會組織達3.4萬多家,在全國率先試行社會組織年報制度改革,如期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嚴厲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清理一批“僵屍型”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生態環境更加優化。舉辦兩屆公益創投大賽示範引領全省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兩屆大賽共吸引參賽項目328個、投入資金8800多萬元。組織全省行業協會為會員企業減費2億多元,惠及會員企業2.6萬家。

傳承弘揚樂善好施慈善文化,引導慈善力量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擊疫情災情中發揮積極作用。全省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近千家。“中華慈善獎”歷屆評選表彰,福建獲獎數量均位居前列。連續舉辦六屆“善行八閩”——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培育慈善項目近1700個。2023年9月,舉辦首屆“福建慈善獎”表彰大會,極大地激勵了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城鄉社會治理創新突破。近年來,福建省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如何”“遠親不如近鄰”等重要理念,首創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向全國推廣,探索創新黨建引領近鄰服務模式,完善助幼、助教、助醫、助老、助困“五助”服務內容,推動打造“15分鐘近鄰服務圈”。全省鄉鎮(街道)實現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持證社會工作者人數達5.6萬人,較2018年底增長2.7倍。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抓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特殊的意義。5年來,福建省下達中央財政銜接推進老區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8億元,補助近2000個革命老區村民生事業和經濟發展項目,助推老區蘇區振興發展。2020年起開展“陽光1+1”牽手計劃,惠及老區群眾325萬人(次)。堅持發揮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優勢,充分挖掘運用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出臺《福建省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加強未列入革命文物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

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構建。新的征程,福建將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益慈善力量的作用,創新推進“福聯萬社”“福行樂善”“福潤紅土”等特色工作,不斷激發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與動力。

“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

增進閩臺融合發展“同心福”

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強調,福建要繼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2024年6月底,第二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活動在平潭舉行,20對閩臺新人結下跨越海峽的美好姻緣。經過8年的愛情長跑,臺胞小張與貴州女孩小李終於在這裡永結同心。為了感恩天作之合,他倆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和在台灣申登結婚事項的時間都選擇了各自的生日。

婚後,小張深情寫道:“對於我們這樣的兩岸婚姻來説,異地問題是我們最難解決的難題,而平潭卻讓這一切都變得簡單。台灣海峽是我們之間的距離,但它從來不是一個阻礙。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山有路,海有船,此愛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福建省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盧聰華表示,在平潭連續舉辦兩屆閩臺集體婚禮,開啟了兩岸故事的新篇章,福建民政婚姻登記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參加和關注閩臺集體婚禮和交流交往等系列活動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對兩岸交流融合發展具有深遠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意義。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黨中央賦予福建省的重大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圍繞以情促融,盡最大努力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助力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福建是兩岸婚姻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省份,閩臺同胞超12萬對喜結連理,佔全國兩岸婚姻總量近1/3。在深化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方面,福建省民政系統通過舉辦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閩臺婚姻家庭融合發展懇談會、閩臺集體婚禮等活動,持續加強閩臺交流合作。

社會組織作為兩岸民間交流平臺載體,在彰顯兩岸血脈相連、增進兩岸民心相通、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福建率先試點臺胞擔任法定代表人。率先批准成立服務海峽事務的社會組織,目前全省社會組織名稱中包含“海峽”“兩岸”的有177家。

一道海峽,見證的是血脈情深,承載的是攜手幸福。為吸引臺商投資設立養老服務機構,福建編制養老照護領域兩岸共同標準,推動養老産品開發、機構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等領域的閩臺交流合作,完善在閩臺胞養老政策制度,同等享受本地居民普惠養老服務。

救急救難,情牽手足。福建省民政系統率先建立臺胞救助中心,實現設區市全覆蓋。2024年5月,推動出臺《臨時遇困臺胞救助服務導則》,進一步規範救助機構提供的臨時遇困臺胞救助服務。

增進閩臺同胞福祉、促進兩岸心靈契合,是兩岸的共同心願。新的征程,福建將發揮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優勢,在促進民政領域“福澤兩岸”上先行先試,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陳文)

編輯:黃鈺姣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