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賽為橋 共赴技能之約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20日 10:27:07
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20日 10:27:07
原標題:以賽為橋 共赴技能之約——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見聞
正在加載

機電一體化項目比賽現場,選手全神貫注組裝機械。晉江市融媒體供圖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項目比賽現場 趙文娟 攝

“八閩絕技”漳州展區,面塑非遺傳承人帶觀眾體驗DIY製作水仙花。趙文娟 攝

無人機調裝檢修項目比賽,選手正在試飛無人機。晉江市融媒體供圖

電工項目比賽現場 晉江市融媒體供圖

時裝技術比賽現場,選手正在畫設計圖。晉江市融媒體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12月10日至12日,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晉江舉行。這是福建省首次舉辦綜合型、開放型、集中型的技能大賽。

66個競賽項目,近2000名選手同臺競技,共産生228枚金、銀、銅牌。本屆大賽以“匠心福建,技能未來”為主題,是選拔優秀技能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國工匠的重要舞臺,樹立了“技能可貴、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鮮明導向。

緊貼新質生産力

伴著此起彼伏的機械碰撞聲,操作臺上,選手們的雙手快速而精準地移動著。有的熟練操作精密儀器,經過一番檢修,原本發生故障的無人機順利起飛;有的聚精會神地編寫程序,讓機器人小車沿著既定路線行駛;有的輕輕移動鼠標,屏幕上的3D模型隨之翻轉……在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上,與新質生産力有關的“高精尖”項目隨處可見。

“這次比賽安裝量大,配置參數多,對綜合應用能力和操作熟練程度提出很高要求。”物聯網安裝調試項目參賽選手、來自廈門技師學院的柯昌鏘説,一頓操作下來雖然不輕鬆,但是收穫滿滿。

物聯網安裝調試項目裁判長、閩西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李果介紹,物聯網安裝調試員是福建省“四大經濟”急需緊缺職業(工種)之一。這次賽項設計以“智慧工廠中的智慧安防”為場景,重點考察選手對物聯網技術、設備、應用的認知與實操能力。比賽分為兩個模塊,模擬實際工況,要求選手在短時間內根據題目要求完成方案設計、實施、故障分析和解決。

“雖然是新賽項,但賽項技術對接世界職業技能大賽和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考察選手專業綜合素質、職業潛質和現場應變能力,旨在選拔出更多‘六邊形戰士’。”蘇李果説。

當前,我國正在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製造業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今年11月發佈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的新增一線從業人員來自職業院校。

“從本次職業技能大賽項目的設置來看,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是一大特色。”福建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陳捷介紹,本次大賽項目不僅有電工、茶藝師、花藝、烘焙、時裝技術等貼近大眾生活場景的競賽項目,還聚焦智慧製造、低空經濟等新興産業領域,新增了人工智慧訓練、物聯網安裝調試、無人機裝調檢修等人社部近幾年發佈的新職業,其中有17項為福建省“四大經濟”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這“四大經濟”包括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和文旅經濟‌。

大賽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為選拔培養重點産業急需緊缺的高技能人才,賽事是一個重要舞臺。

競賽成果有轉化

根據大賽規定,獲獎選手除了獲得物質獎勵外,各競賽項目總成績第1名的選手,可認定為本職業的高級技師;獲得第2~10名的選手,可認定為本職業的技師,已具有技師技能等級的,可晉陞為本職業的高級技師。

這是對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一次有益實踐,也是對職校學生的有力激勵。

“崗課賽證”融通模式,是指“以崗定課、以賽促課、以證融課”。它將工作崗位、課程體系、技能競賽和職業證書有機融合,旨在破解職業教育難題,解決職校生“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是創新職校人才培育模式、深化産教融合的重要載體。

以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為例,取得技工院校高級工班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三級(高級工)證書是畢業“標配”。因此,職校學生若能在大賽中獲得職業等級認證更高水平的二級(技師)甚至一級(高級技師)證書,由於它們均高於三級(高級工),根據相關政策,畢業後即可取得畢業證書,對於他們來説,不論是求職還是升學考試,都是一個絕對有力的加分項。

“大賽現場就是不一樣,感覺非常震撼!”來自廈門技師學院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二年級的鄭文傑説,此次報名參加志願者,就是為了提前來熟悉場地,為之後參加技能大賽做準備。

本次大賽特別是新職業賽道的參賽選手中,還有不少是來自職業院校的老師。通過參賽,他們在提升自身職業技能的同時,也將新職業的新工藝、新規範、新技術帶到課堂。

福州第一技師學院教師羅建文是增材製造設備操作項目的金牌獲得者。增材製造主要運用在大眾所熟知的3D打印,在製造業、教育、生物醫療等領域應用廣泛。“這次比賽對我個人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我會把比賽中的關卡轉化為課程素材,讓學生在平時就能接受有針對性的實戰訓練。”羅建文説。

物聯網安裝調試項目參賽選手、廈門技師學院電子光電工程系教師柯昌鏘説,賽後將對比賽經驗和比賽案例進行總結,之後引入課堂實操項目中,讓學生通過賽題訓練學會舉一反三,提升集成操作能力。

可見,一個賽場連接上了許許多多的課堂、教師與學生。

讓技能魅力深入人心

賽場內激戰正酣,賽場外也精彩不斷。石材影雕、古琴製作、樹葉吹奏、瓷雕展示、VR體驗……12月9日至12日大賽期間,主賽區還開展了“八閩絕技”展演活動,組織全省九市一區搭建各具特色的主題展館,通過互動體驗、實物展示、現場展示等形式,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技能和匠心的魅力。

在漳州館的面塑DIY體驗區,一團普通的麵粉經過揉捏粘貼,變成一朵潔白可人的水仙花,吸引許多觀眾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項目傳承人、漳州技師學院教師王永明向記者介紹,傳統手工藝一度瀕臨失傳。近年來,學校結合市場需求,將面塑工藝與食品雕刻、中西面點相融,打造顏值、口味和文化兼具的“國潮”中式面點,讓學生掌握一門特別的“絕活”。

傳統非遺展現匠心絕活,“高精尖”技術也“各顯神通”。

“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在泉州技師學院展區,隨著音樂聲響起,機器人在舞臺上跳起整齊劃一的群舞,圍觀群眾紛紛拿起手機記錄;在廈門館的先進製造體驗區,廈航VR飛機維修課程,通過虛擬現實技術1:1還原真實飛機的系統部件和工作場景,讓人如同置身真實維修現場,吸引許多觀眾前來體驗。

在大賽閉幕式上,主辦方還專門設置了“最受歡迎八閩絕技”獎頒獎環節,獲獎技藝由觀眾和專家評審投票選出。通過這些可看可互動的體驗項目,為各式技能提供展示窗口,營造“技能可貴、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氛圍。

與八閩技能展在同一場館的,還有連接技能與職場的“産才融合館”。恒安、柒牌等60多家本土企業在比賽場館設置招聘展區,進一步暢通賽場和職場的雙向路徑。

“我們特別關注時裝設計項目的參賽選手,賽後我們會通過人社部門與參賽選手對接。對競賽成績突出的學生,我們在待遇和人才培養上都會給予優待。”柒牌公司人才發展主管林菲菲説。

為推動“增技增收”,讓技能人才更有奔頭,獲得競賽名次的選手除了獲得主辦方予以的物質獎勵和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外,福州、廈門、泉州、寧德等地市也制定了相應的競賽激勵政策,對獲獎選手給予個人獎勵、競賽補助、高層次人才認定等激勵政策。

“從裝配車間的鉗工到世界技能大賽技術指導專家,一路走來,我就是職業技能競賽的受益者。”全國技術能手、福州第一技師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張榕斌説,20多年來,自己始終將“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0.01毫米,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就在於能否全情投入”作為座右銘,在國家、省、市舉行的各類技能競賽中,一路“過關升級”,用技能成就精彩人生。

兩岸選手同臺競技

可再生能源工程模塊部署只剩最後3分鐘,一位選手突然發現光伏組件與導軌間的距離比圖紙的要求精度大了10毫米。雖然可能出現較大失分,但她依舊沉著冷靜地調整組件、壓塊導軌等設備……在比賽結束前最後一刻,光伏組件與導軌間的距離成功達到安裝要求精度。這位選手順利完成比賽。

這位選手,就是來自廈門集美職業技術學校的台灣籍選手譚蕓蕓。12月12日下午,這位年僅17歲的台灣女孩走向聚光燈照射的領獎臺,獲得可再生能源項目銀牌。

“我原先的目標是爭取進前五名,沒想到拿到了第二。這要感謝指導老師和學長為我量身定制了衝刺方案。”譚蕓蕓説,這次參賽經歷堅定了她的信心,未來準備報考新能源方向的大學專業。

此次參賽的台灣選手中,有初次參賽的小將,也有參賽經驗豐富的老將。

12月11日下午,互聯網營銷比賽項目結束,“90後”台灣選手莊傑凱走出賽場,手掌有些冰涼。“考的都是之前沒接觸過的,我完全是作為一名小白來學習。”他笑著對記者説。

莊傑凱是一名台灣喜劇主持人,這些年也當起了帶貨主播。他告訴記者,在台灣,沒有網絡主播的職業標準和認定,而在大陸,“網絡直播”已經發展成一門新職業,具備技能培訓、職業標準和技能等級認定等相關政策,越來越專業化、規範化。

“能提供更多選擇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讓熱愛挑戰的莊傑凱決定來大陸參賽。

上個月,莊傑凱剛剛在“麒麟工匠”杯兩岸職業技能大賽中與大陸選手搭檔獲得比賽銀牌。通過這場比賽,他被選為平潭隊參賽隊員參加此次省賽。

“和以往比賽不同,省賽考驗的是整體操盤能力,市場分析、直播策劃、直播數據復盤、廣告投放等都囊括其中,我擅長的直播只佔其中一小部分。”莊傑凱説,這次比賽讓他真實地感受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互聯網營銷師並非易事,臺前和幕後的確是“隔行如隔山”,這也讓他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定位。

在與大陸選手搭檔、交流過程中,莊傑凱收穫良多。“例如,我發現大陸選手在標準化流程這塊做得很好,他們參賽都有準備腳本和逐字稿。在台灣我們習慣即興發揮,一個意思我們可以有10種表達。”莊傑凱説,他把在大陸學習到的經驗與台灣的即興發揮風格相結合,總結了一套“框中帶話”的語言風格,確保直播流程順暢、內容安全的同時,實現直播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同樣收穫頗豐的,還有茶藝項目參賽選手邱靜琳。她是一名茶藝培訓師,常年在台灣工作。她告訴記者,在台灣,茶藝師和網絡主播一樣,沒有官方職業技能標準和認定。熱愛茶藝的她,幾年前考取了大陸的高級茶藝師和評茶員證書。

“看到大陸把茶藝從民俗技藝發展成一項職業,擁有完整、科學的比賽評審標準,讓茶藝師能通過努力,一層一層地進階,實現技能價值。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幸福、很值得羨慕的事!”邱靜琳説,“回台灣後,我會好好總結這次比賽經驗,同時也把比賽的見聞和收穫分享給我的學生。下次有機會,我還會來大陸參加比賽!”(記者 趙文娟)

編輯:黃鈺姣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