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新“僑牌” 留住華僑的“根”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14日 10:23:17
福建日報 | 2024年12月14日 10:23:17
原標題:全國首部專門保護華僑歷史遺存的設區市法規施行在即 打好新“僑牌” 留住華僑的“根”
正在加載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文化遺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依託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帶廣泛凝聚僑心。

泉州市人大常委會立足僑鄉實際,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通過《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下稱《條例》),填補立法空白,打好新“僑牌”,讓泉州眾多的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有法可依。

《條例》于9月26日正式獲批,並定於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施行在即,泉州市人大常委會1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為《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作動員部署。

創設性立法,回應民眾關切

作為全國重點僑鄉,泉州素有“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華僑歷史不只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

更承載在跨洋而來的僑批上,砌築在街頭巷陌的僑厝裏,發揚在櫛風沐雨的僑校間。華僑歷史遺存是華僑歷史的文化載體,見證了閩南文化與海外文化的交流,訴説著海外遊子的鄉愁記憶和家國情懷。

保護華僑歷史遺存,就是留住華僑的“根”,進一步凝聚僑心僑智僑力。

長期以來,加強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傳承華僑精神也是泉州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所關心的話題。據介紹,2022年以來,累計有12位人大代表提出改造提升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打造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傳承華僑文化等建議。

2022年6月以來,泉州市人大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僑臺民宗工委和市僑辦、司法局、文旅局、住建局、檔案局以及起草團隊華僑大學法學院業務骨幹組成的立法工作專班,全面啟動《條例》的起草工作。

由於是創設性立法,《條例》制定時間跨度長、立法難度大。從立法到獲批,共歷時2年多。期間,立法工作專班深入僑厝、僑史館、僑批館以及華僑捐建的學校等場所實地察看,並通過調研、座談、論證等方式深入聽取華僑代表以及歸僑人大代表、基層僑務工作者等的意見建議,努力實現民之所呼、法有所應。

講究“合力”,呼籲公眾參與

“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陽春在發佈會上表示。

《條例》在總則明確,華僑歷史遺存是指在本市留存下來的見證各歷史時期特別是近現代華僑生活、創業、奮鬥以及參與國內革命、建設和改革等重要歷史活動,反映華僑愛國愛鄉、拼搏奮鬥等精神,具有重要紀念、教育意義或者歷史、藝術價值的史跡、代表性建築、場所和文獻資料、實物等,包括不可移動和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2類。

泉州地面上,華僑歷史遺存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據統計,僅涉僑不可移動文物,泉州現有200處。實現《條例》用於實操、落到實處,講究“合力”。

“要注意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針對《條例》實施涉及的多個部門,泉州市政府領導在發佈會上提出要求,市僑辦要指導各縣(市、區)僑辦做好轄區內涉僑建築的梳理工作,做好海內外僑界宣傳工作,積極發動泉籍海外僑胞、鄉賢等力量參與保護工作;檔案主管部門要加強僑批檔案數字化建設,加快建立僑批檔案數據庫,構建僑批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僑批檔案互聯互通等。

此外,《條例》突出公眾參與。支持建立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公益組織,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各種形式參與遺存保護,形成保護遺存的強大合力。

激活生命力,讓遺存“活起來”

保護華僑歷史文化遺存,還要注意保護和利用的關係。用遺存講好“僑”的故事,留住“根”的記憶,賡續“鄉”的情懷。

據了解,近年來,泉州通過採用低衝擊、微干擾的“繡花功夫”,修繕鯉城陳光純故居、晉江梧林村胸懷祖國樓等160余處華僑歷史建築。同時,依託華僑古民居,建設永寧鎮華僑歷史紀念館、披雲靈光家國情故事館等200多個精品鄉村僑史館和僑領館。

一方面,《條例》就開展華僑歷史遺存相關的宣傳推廣、人才培養、研究應用、開放展示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另一方面,立足打造梧林傳統村落等僑文旅活態體驗新名片,以及依託鯉城陳光純故居建設全省首座僑批館的做法,《條例》還對開發華僑文化主題旅遊産品和項目、培育僑鄉文旅品牌,依託華僑古民居開辦僑史館、僑批館作出規定。

同時,在開展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等活動的基礎上,《條例》規定,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鼓勵華人華僑新生代參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傳承,進一步增強華僑華人的根脈意識。(莊釗瀅 黃少鴻 李小興 施昀)

編輯:藍楚靈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