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三洲鎮的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 朱芳彬 攝
森林覆蓋率連續45年保持全國第一;在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優良並持續居全國前列的同時,以約佔全國1.3%的土地、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福建再度以“綠”出圈。
金秋十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在福建工作17年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理念,親自部署、親自參與、親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實踐,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深情寄語,要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從建設生態省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再向建設美麗福建持續深化,福建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並進的和美畫卷。
25年接續奮鬥,改變了那一方山水,也成就了生態保護典範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5週年。
初冬,長汀。記者來到三洲鎮,隨豐盈美麗生態農場的主人沈樹朝爬上瞭望亭,視野是滿滿的綠色。
近處,一片片金黃的紅美人柑橘、葡萄柚已經壓彎了樹枝,此起彼伏的蟲鳴鳥叫相互應和,散發出山水田園的迷人魅力。
很難想象,這片花果山曾是全省著名的水土流失區,在20世紀40年代,被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實驗區工作人員描述為“只有悽愴的靜寂”。
“今年果林預估能有近250萬公斤産量、超百萬元的凈利潤和超3000人次的採摘遊客。”沈樹朝説。2012年,他從浙江台州來到長汀承包山地種植果樹、油茶,成了“新長汀人”。10多年來,他親身經歷,親眼見證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區變景區、特色産品變商品”的綠色富民之路。
曾經,長汀是中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劃時代的日子。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來到長汀了解水土流失情況,他説:“要鍥而不捨、統籌規劃,用8到10年時間,爭取國家、省、市支持,完成國土整治,造福百姓。”
次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將“開展以長汀嚴重水土流失區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為全省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長汀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拉開序幕。
扭住目標不放鬆。通過實施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補貼燒煤、發展綠色産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生態移民搬遷等措施,長汀展開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習近平同志始終牽掛在心。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曾五次到長汀調研,並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到中央工作後,他多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福建省生態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開啟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進則全勝”的新篇章。
2012年以來,長汀縣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以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創造總結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的“長汀經驗”,長汀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車道。
“從治山治水起步,到産業結構調整、建設生態縣,‘長汀經驗’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拓展,向縱深推進。”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説。
接續努力,龍岩市用系統思維治理水土流失,頂層設計長汀生態文明示範縣建設規劃,把中小流域的治理與農業綜合開發、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結合起來,把治理水土流失與建設生態農業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全面治理,持續推進汀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百年難遇的蘭花“無葉”、“最美小鳥”藍喉蜂虎、神秘的海南鳽……逐漸現身山林,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市、全國林業信息化示範市、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不斷花落龍岩。
25年接續奮鬥,改變了那一方山水,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在河田鎮羅地村,一片山清水秀、新房錯落,曾經一下雨就黃水氾濫的羅地河,清淩淩地穿過村口公園。
“長汀哪窮,朱溪羅地叢”,昔年民謠裏的羅地河小流域,已是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家園。
“生態改善後,村裏的土地從只能種地瓜,到每年能種兩季稻,如今,又有了新的變現方式。”老村支書劉文賢語帶興奮地介紹,去年,總價180萬元的10萬噸羅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碳匯,被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汀金龍稀土有限公司購得,成為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
“經查核,連續21年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及水平整地造林、林木撫育管護、林地施用有機肥等治理,不僅在羅地河小流域發揮了水土保持效益,還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碳匯增量。”岳輝説。
當年林木荒,如今滿眼綠。目前,長汀縣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31.5%降至6.57%,遠低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9.55%,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長汀河田雞、檳榔芋、百香果等生態農業産業振興,培育形成了稀土、紡織服裝兩個百億産業集群;生態文旅産業隨之升溫,2023年長汀縣生態觀光、森林旅遊、綠色休閒等旅遊總收入達68.64億元;長汀近八年七次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長汀經驗’為全國乃至全球生態保護修復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在2024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中,水利部發佈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引領新時代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入選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長汀經驗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講述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觀一域,知全局。
目光躍過汀江,在全省,生態修復保護的精彩故事不斷上演——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持續創新,木蘭溪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閩江流域、九龍江流域接連展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形成保護修復“一條鏈”。
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建立分區分類分層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形成“源頭減、流域攔、海面清”的陸海統籌清漂模式……落實污染防治“一盤棋”。
福建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生態雲平臺,河湖長制工作創出十項“全國第一”,率先探索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執法機構,實化環保網格化監管……織密監測監管“一張網”。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福建生態治理路徑向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保護拓展。
答好一道選擇題,既要追求“生態美”,也要實現“百姓富”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福建的生態建設寄望殷殷。
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就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01年,他親任福建省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2002年,福建編制完成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習近平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目標。同年,福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
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福建生態省建設紮實推進,漸入佳境。
2014年,福建省成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這一年, 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藍圖繪就。
生態和發展,不少人視之為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福建人卻把它做成了多選題——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
著力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福建這一生態“優等生”,優中再求進。
推進綠色發展實現“顏”“值”同升。福建著力鍛長板、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讓百姓樂享高品質生活。
“廈門實踐”,一個生動案例。
初冬時節,廈門同安新城晴空萬里、海天一色,中國最大的城市內灣——同安灣畔,很快要迎來全國各地參加環東半馬的選手。
同安區潘涂社區黨委副書記林育林自小生活在這裡,目睹了10多年來,曾經淤積嚴重、垃圾堆積、養殖無序的海域,如何蝶變為“環東浪漫線”。
環境就是民生。以習近平同志&&打響的筼筜湖綜合治理為引領,廈門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退養整治、破堤還海、灘塗清淤、整治區域岸線,控制污水污染物排放,種植紅樹林構築生態岸線……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讓海洋生態環境全面提升。
闊別已久的黃鰭鯛、白海豚等“老朋友”回來了,馬拉松賽道、藝術海岸廣場等一系列設施沿岸建起,林育林的家門口被打造成一條山海綠色通廊,節假日日均接待遊客近6萬人次。
海域綜合治理,不僅讓居民生活在如畫海景中,也帶來經濟增長的支撐點和著力點。同安新城從一片灘塗升級為産業集聚高地,註冊企業近2000家,2023年實現營收300億元,成為廈門最具活力的産業增長極之一。
從山頂到海洋,在保護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閩大地呈現出一幅山海交相輝映、城鄉相得益彰的生態全景圖——
冬日暖陽下,福州的“水上福道”,讓市民與遊客乘船感受水韻榕城的生態之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推動的西湖治理實踐,福州持續實施水系綜合治理,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內河成為文明河、經濟河、旅遊河。
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處於“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樣性記錄不斷刷新……武夷山國家公園入列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後,不斷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實現了生態福祉與民生保障同頻共振。
……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全省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9%,9個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8.5%,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88.7%,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在93%以上。
生態向美、生産向綠。十年來,福建不斷以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生産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依託良好生態與獨特稟賦,福建因地制宜發展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林竹等十大鄉村優勢特色産業,2023年全産業鏈總産值超2.3萬億元。
傳統産業加快生態化轉型,生態産業鏈加速形成。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16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6家;持續做大“生態+”産業,全省環保産業總産值超2400億元。
能源結構加快“綠化”,全省核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二、裝機比例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裝機總規模3364.4萬千瓦,佔全省電力裝機比重41.3%;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超63%。
“中國碳票第一村”、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首個省級碳市場綜合服務平臺、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接連在福建落地;廈門、三明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三明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氣候投融資試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建成為全國唯一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全優且所有設區市人均GDP均超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十年來,福建經濟總量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人均GDP從6.4萬元增加到13萬元、居全國第四,交出了“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高分答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福建是實踐者,更是改革探路者
回首來處,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始終遵循改革的內在邏輯不斷推進,從夯基壘臺到積厚成勢。
2002年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3年率先啟動九龍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2010年率先實行環保“一崗雙責”,2014年率先對34個縣(市)取消地區生産總值考核、率先全面實施“河長制”……
2016年,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肩負改革重任,為生態文明建設探索路子、貢獻經驗;福建大膽改、深入試,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列集成、全面深化。
突進“深水區”,福建不斷尋求突破——
彰顯綠色導向。率先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經常性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制度;將取消GDP硬性考核的範圍擴大到四市一區和34個縣域,重點考核生態環境質量。
優化綠色佈局。建成國土空間規劃全省“一張圖”,深入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全省27.5%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系統構建沿海産業節約高效集聚、山區生態重點保護、山海協同聯動的協調發展格局。
完善綠色管控。先後頒佈施行《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規,率先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性法規;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生態司法機構全覆蓋;發出全國首份“復植補種令”。
實現綠色價值。全國率先出臺陸海統籌、適用全省的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技術指南;率先建立覆蓋全省主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汀江-韓江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新路,建立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率先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
改革一子落,激活滿盤棋。
今年9月,龍岩的新羅、武平相繼發放轄區首本林下經濟不動産權證,有效解決了困擾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急難愁盼”的確權、融資等難題。
從武平林改起步,圍繞“山要怎麼分?樹要怎麼砍?錢從哪來?單家獨戶怎麼辦?”等一道道新難題,改革不斷駛向深處: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林業金融新産品,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形成“林權到戶、規模經營、金融賦能”集體林權改革模式……山林得綠、林農得利的路子越走越寬。
一次次破冰探索,“發展與保護”的生態文明建設難題,在福建一項項破解。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戰略思維,更是改革成功的制勝之道。
截至2021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領域26項重點任務和38項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福建基本構建起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複製推廣,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福建智慧。
“這些年,福建更加鬱鬱蔥蔥了。”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鞏固綠水青山優勢,厚植金山銀山潛力。
今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更高起點建設生態強省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福建篇章的實施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12月2日,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在實施生態省戰略上接續推進,奮力開拓高水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向綠、向美、向未來,福建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步履堅定。(記者 阮錫桂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