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中國》對話時代人物,傳播創新精神,致敬科學力量。
所謂ESG,由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責任)和 Governance (公司治理)三大要素組成,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2004年,聯合國首次提出該理念,經過二十年的發展,ESG理念已成為全球共識,展現出多元共建的嶄新局面。ESG高度契合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為此,2020年9月,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驅動企業在環境治理方面積極行動。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發佈《關於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切實加強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此外,上海、北京分別在3月、6月發佈ESG區域行動方案。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ESG實踐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一系列政策、法規接連落地,與市場機制形成合力,推動了企業模式轉型和創新協同合作,也促進了整體社會經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紐約大學首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應運而生。該實驗室由上紐大城市設計教授關成賀和上紐大城市研究實踐助理教授李穎創建,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該實驗室圍繞“智慧城市、低碳城市、韌性城市”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數字城市化轉型框架下的後疫情城市可持續規劃、低碳城市;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規劃低碳城市的發展,以及韌性城市;利用社會傳感技術規劃環境敏感的城市藍綠基礎設施。
儘管中國在ESG建設中處於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但仍面臨許多現實挑戰。在國際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如何提高ESG實踐的實際效果?如何縮小與國際ESG發展的差距?引入他國先進經驗時,如何結合本土實際進行調整和改革?從基層出發,該如何進一步普及ESG理念?大學如何與城市共生?針對以上現實問題,李策對話上海紐約大學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童世駿。
童世駿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曾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共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和中共華東師範大學校黨委書記;
已出版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現代化的辯證法》)、《批判與實踐》、《中西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等學術著作十餘部,已發表“關於‘重疊共識’的重疊共識”、“Varieties of Universalism”(“普遍主義之種種”)、How to Do Things with “the Fact of Reason”(“如何用理性事實做事”)等學術論文百餘篇,以及《在事實與規範之間》等譯作十餘部;還兼任國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哲學分析》(雙月刊)總編,《辭海》副主編,以及挪威科學院(Det Norske Videnskaps-Akademi)外籍成員等職。
在本期《綠色中國》中,童世駿教授指出:第一,中國要將有共識的概念和本地經驗結合起來,通過我國依靠群眾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經驗優勢,因地制宜,用接地氣的方式探索出具有全球性意義的中國式ESG道路。第二,與國際ESG發展情況相比,我國優勢在於政策落實速度快,能及時將理念轉為全民意志,但在細節上還待改善,例如許多企業通過資金支出來履行社會責任,然而依靠轉型提升産業能級,在源頭上發展綠色産業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第三,營造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全民教育具有關鍵作用,學校要在課程設置和日常教育中融合ESG理念,培養有責任感、有綠色理念的人才;上海紐約大學十分注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科學研究,於2022年成立了上海紐約大學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積極培養相關人才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企業則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在開拓新生産領域的同時為員工提供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雙管齊下,進一步落實ESG目標。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準確把握中國教育與世界的關係,在國際新格局中補短板、鍛長板,堅定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完善戰略策略,統籌高水平“引進來” 和“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上海紐約大學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校長童世駿教授在《綠色中國》中表示,上海紐約大學不僅要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索新的辦學模式,也要為國際教育合作和中美人文交流貢獻力量。
以下為精選實錄:
李策:
近期注意到您對於ESG有一個觀點是認為:ESG非常重要的含義恰恰是把Global和Local結合起來,要發掘地方知識的世界意義,用接地氣的方式來解決全球的問題。在您看來,什麼樣的方式是接地氣的,而且又是行之有效的呢?
童世駿:
我們學校前不久剛剛舉行了一次中外師生一起到橫沙島去騎行的活動,那麼我拿這個作為例子來講,現在講這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包括團隊建設,那麼我們就用集體騎行這樣一種形式,騎行其實是我國近代以來一個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雖然自行車不是在中國發明的,但是在引入我國以後,特別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六七十年代訪問中國的外國記者多半會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這是一個自行車的王國,北京的、上海的,人們浩浩蕩蕩在街上騎車,那麼因為發展了包括公路條件改善、家庭條件改善,所以自行車用來作為交通工具的這樣一種習慣,現在已經不是那麼有作用了,但是人們對自行車的這個愛好,包括在道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些人還是會堅持騎車上班,可以説這是後現代的一種出行方式。
李策: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提出的“氣候城市公園”理念,已在上海臨港、內蒙古鄂爾多斯、江西景德鎮和美國加爾維斯頓灣等多地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以前,綠色金融主要支持一些純綠色的活動,如可再生能源産業、新能源汽車、電池等方面,那麼對照國際的標準,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發展ESG方面差距在哪?在判定標準方面有沒有一些改革?
童世駿:
我們國家的一大好處在於,黨中央國務院有好想法後,能將其轉化為全民意志,通過五年計劃和各地工作規劃等系統來落實。例如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在短時間內得以落實,在世界上已備受矚目。
老百姓在環境保護、社會和諧、民主治理等方面的相關意識也在逐漸養成。有些做得好的方面還需要持續推進,不過也存在一些有待提升或鞏固的情況,比如垃圾分類在上海開展較早且總體不錯,但仍需進一步加強。
超市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一事,國務院做出決定後迅速在全國實現。我看到《紐約時報》一位專欄作家曾專門談及此事,他很羨慕中國能快速決策並在全國鋪開。
但從具體實施來看,實際上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李策:
像湖州、重慶都是實施綠色低碳轉型的試點城市,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那麼在編制轉型計劃中,我們也要考慮人民性和公正性。比如如何解決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中的職工下崗問題等,那麼對於公正轉型,在您的觀察裏,如何才能顧及到在轉型中的就業問題呢?
童世駿:
我覺得挑戰蠻大。我父母是原上鋼一廠職工,我們所在的吳淞工業區有不少相關産業,上鋼一廠現屬寶武集團,寶武集團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鋼鐵企業,其在 ESG 落實方面非常關鍵。據我所知,當前很大程度上靠碳交易支出資金來履行社會責任,這對企業而言是很大的經濟負擔。所以,通過適當轉型提升産業能級,促使企業朝綠色産業方向發展極為重要。
作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確保轉型過程中員工有新的工作專長和機會。在全國全社會營造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氛圍就特別重要。對於高校科研人員來説,像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化學家)所講的綠色農業、綠色農藥、綠色化肥等産業,既能夠實現 ESG 目標,又能開拓新生産領域,解決就業問題,保障經濟有一定增長。
李策:
如果一個城市處於碳密集型的區域,受制於高污染行業的制約,讓它短期內作為煤電行業“兩高一剩”向低碳綠色轉型非常難,像湖州這樣的城市,對符合要求的企業轉型項目提供平均0.5個百分點的貼息,解決轉型金融與“兩高一剩”行業貸款受限之間的矛盾。個人的意識理念層麵包括投資者教育也需要提高。那麼在上海紐約大學,有沒有相關的課程設置呢?
童世駿:
我們將綠色理念融入不同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學校有三個學部,文理學部負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學科技術學科的教學與科研;還有計算機和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部、商學部。在這些課程內容裏,我們融入了 ESG、SDG 等理念,這些理念是聯合國所倡導的,中國在其中也有很大貢獻。
在學生的社會服務組織活動中,也貫徹了這些理念。整個校園在設計過程中就精心融入了綠色理念,這樣我們在校園建築中生活、工作、學習時能受到熏陶。最重要的是,畢業生帶着綠色理念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實現這些理念、履行責任的能力走向社會。
我是一名哲學工作者,我覺得企業通過實施 ESG 項目,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目標是非常有趣的事。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要實現良好發展,需要在這些方面有所體現。中國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能解決自身問題,或許還能為全球問題的解決提供經驗和案例。
李策:
上海紐約大學是我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高校之一,是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合作創辦的中國第一所中美合辦研究型大學,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對於合作辦學,您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您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貴校的畢業生也是國際化教育過程中的受益者和推動者。您認為貴校在國際青年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童世駿:
上海紐約大學是美國紐約大學和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合作辦學的高校,經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於 2012年10月15日正式掛牌成立。在此之前,紐約大學就在華東師範大學設置了海外學習中心,每年安排學生來華東師範大學學習。華東師範大學配合紐約大學開設相應課程來滿足學生的海外學習需要。這種類型的紐約大學海外學習中心在全球有12個,只提供課程,不提供學位。經過幾年的發展,紐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新區四方共同決定把課程合作延展到學位提供。所以,2012年上海紐約大學正式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學校為學生頒發“三證”, 即上海紐約大學學位證書、上海紐約大學畢業證書和紐約大學學位證書。
上海紐約大學的一大特點是國際化程度很高。學校既是中國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又是美國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工作語言和教學語言都是英語。在中國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學校的日常管理都是按照紐約大學的體系進行。學校教師按照紐約大學的平臺、渠道和標準在全球範圍內選聘。在校學生中,中國學生與國際學生各佔一半,國際學生多半來自美國。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一、二年級時住宿在一起,平時上課也在一起。課堂之外各國同學也習慣一起參加活動。學校鼓勵和支持同學們組織社團活動,但不允許以國別為基礎組織學生活動。這個階段的學習可以稱作“不出國門的國際教育”。學生在四年的本科學習當中,必須有一至兩個學期離開上海,到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當中的其他校區或者其他課程中心上課。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叫作“漫游世界的本校生活”,因為他們到其他地方還是紐約大學的學生,包括校園卡和學籍都是共通的。
我們學校的另一個特點是給予學生在選課、選專業、選學業進度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的發揮也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我們在學生一、二年級的時候,尤其關注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因為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會感到有較大的學業壓力。學校提供充足的學術資源,每位學生都會被分配到一位學術顧問,為其提供語言、 數學、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學校的通識教育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課時數雖然不算太多,但課程的分量很重。學生剛入校時也不分專業,當然有些同學可能進校時就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清晰的目標,可以提前就進行目的性較強的選課,但學校的要求是到二年級下學期再讓學生確定自己的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到了三、四年級,同學們才根據其專業方向制定自己的課表,而學校也盡力滿足他們的選課需求。大部分學生剛進校時對於未來發展和專業選擇都不太清楚,少部分明確未來職業發展的同學也可能改變想法,所以學生們需要時間來了解自己的專長和感興趣的學科。用老校長俞立中的話來講,那是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這所學校的建設。後來的發展道路較為艱辛,尤其是近幾年。但同時我們也慶幸在 2012年就把學校建起來了,換個角度看會覺得很慶幸。現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複雜,給學校的辦學、招生、招聘和運營帶來了一些困難。然而相對來説,學校對於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比12年以前更加突出。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校辦學雖困難,但這種重要性是寶貴資源,我們有信心把學校辦好,通過學校為全球問題和中國問題的解決做出貢獻。很大程度上,我們城市實驗室的成立體現了學校的這種意願和心情。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實驗室為實現學校的心願已經做了很多且做得很好。希望實驗室能保持這樣的勢頭,這既是對社會的貢獻,也對學校發展有支持。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