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記者 徐偲)流水下切,山崩風蝕,數千萬年的水磨工夫,造就了一山之上的數十種景觀地貌,讓崀山擁有了“丹霞瑰寶”的美譽。
崀山腳下的村落中仍有不少水田,水田裏常見“國寶”朱鹮踱步其中尋覓食物,而遊客和當地居民就在遠處駐足觀望。一動一靜之間,彰顯出崀山獨有的生態保護哲學。
2010年,作為“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人退綠進”的生態保護理念在這片獨特的地貌上開始生根發芽。
山嶺間建起朱鹮“新家”
湖南省新寧縣石田村坐落在崀山腳下,這裡的村民們有一份共同的默契——會在耕種時特意“留白”,將水田的一部分留出並且不種任何作物,這就是崀山實施的“鹮田一分”項目。
崀山朱鹮(賀君/攝)
“‘鹮田一分’,其實就是在朱鹮活動區的每畝稻田中留出一分地作為朱鹮的覓食區域。”崀山世界自然遺産管理局保護科副科長伍鍇向記者介紹,除了“鹮田一分”,崀山還通過“魚稻共生”等項目,進一步優化朱鹮棲息地的生態環境。
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超過6000萬年,被稱作“東方寶石”“吉祥之鳥”。以往朱鹮的棲息地主要位於我國北方,為了實現這一國寶鳥類在我國華中、華南地區的種群重建工作,自2022年9月開始,崀山分兩批共引進朱鹮25隻,已全部野化放歸。
“朱鹮的繁殖率很低,但是在崀山最先配對成功的一對朱鹮一次性就産卵4枚,並且全部孵化成功。”伍鍇解釋道,這説明崀山的生態環境十分適合朱鹮的生存。
2022年以來,棲息在崀山的朱鹮野外種群共孵化出幼鳥8隻,標誌著崀山重建全球緯度最低的朱鹮野外種群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崖壁上開出的“美麗經濟”
高聳獨立的百米崖壁上,點點淡黃色在半空中迎風飄搖,崖壁之上偶有幾位採摘工人靠著安全繩索的保護上下攀援,摘取成熟的鐵皮石斛。每逢鐵皮石斛成熟季,遊客便會在崀山鎮的倣野生鐵皮石斛基地瞥見這幅神奇的場景。
倣野生鐵皮石斛(賀君/攝)
“強陰益精、厚腸胃、補內絕不足、輕身延年”,在《本草綱目》記載中,鐵皮石斛用藥歷史悠久、功效廣泛,因而市場前景廣闊。作為鐵皮石斛的原生地之一,崀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樣的物種資源,適宜這種珍稀藥材的生長。但原生的鐵皮石斛産量小、生長條件苛刻,自此,倣野生鐵皮石斛種植進入了崀山的視野。
“開展倣野生崖壁鐵皮石斛種植,不僅能讓當地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有利於崖壁生態的反遷保護。”新寧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崀山崖壁倣野生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也是目前湖南省最大的倣野生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目前,崀山倣野生崖壁鐵皮石斛種植的規模約300畝,産值每畝約1.5萬元,可帶動周邊鄉鎮居民約100人就業,成為真真切切從崖壁上開出的“美麗經濟”。
“通過倣野生崖壁鐵皮石斛種植,年收入可以達到20萬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強多了。”談及種植倣野生鐵皮石斛的收入情況,村民劉敘武、劉敘勇兩兄弟十分滿意。
“景區帶村”壯大治理朋友圈
能夠獲評世界自然遺産,印證了一地一域自然資源稟賦的稀缺性、獨特性,但與之相對應,也為當地的生態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處理好景區與村莊、人與自然的關係。
崀山美如畫(賀君/攝)
“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景區帶村’實現‘景村互融’,背靠景區優勢資源,推動鄉村振興。”新寧縣委常委、崀山世界自然遺産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愛銘説。
李愛銘介紹,“‘景區帶村’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在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不斷提升景區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景區管理崗位安排上,我們要求本地居民比例在50%以上,景區保潔、保安、護林防火等公益崗位要求則必須安排當地居民。”
目前,崀山核心景區建立了78人的保潔隊伍和26人的保安隊伍,景區內安排當地居民船工60余人、護林工240人、景點營銷人員80人、攤點服務員200人,農家樂就業人員達300余人。
在吸納就業之外,崀山每年還從門票收入中切塊預算100萬元用於景區未徵用林地的補償,激發了景區內本地居民愛林、護林、育林的熱情。
景村融合、全民參與、共享共建,對崀山而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探索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