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持續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才能助力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實現更好聯動。
湖上雲霧繚繞、水鳥遊弋,林間果香四溢、靈芝成片……“全國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山上蒼翠蔥蘢,山下群眾日子紅紅火火,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分山到戶、確權頒證到合作造林、聯戶經營,從發展林下經濟、生態農業到打造鄉村旅遊、森林康養産業,當地以林改促發展,走上了“興林富民”的康莊大道。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森林食品、林下經濟,不斷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在保護好的基礎上用好森林資源,做大“森林糧庫”、充實“森林錢庫”,有利於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需要樹立大食物觀,向森林要糧食。我國幅員遼闊,擁有34.64億畝森林資源,可提供高品質的“森林碳水”“森林蛋白”和“森林脂肪”,是天然的大糧庫。雲南孟連的牛油果、河北寬城的板栗、陜西洛川的蘋果、湖南邵陽的油茶……這些都是各地靠山吃山、發展森林食物結出的碩果。據統計,全國森林食物年産量超2億噸,成為我國繼糧食、蔬菜之後的第三大農産品。打開思路,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讓“森林糧庫”越做越大,就能更好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充實“森林錢庫”,就要向森林要收入,充分釋放森林資源經濟效益,不斷充實農民錢包。近年來,四川著力提高林産品附加值,讓森林物質産品更能“賣錢”;積極發展文旅産業,讓森林文化資源更能“變錢”;增加農民參與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收入,讓森林保護修復更能“換錢”;提升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價值,讓森林生態價值更能“藏錢”……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農民收入,也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林中有金、林中有銀,關鍵在於因地制宜做好經營,創新方式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無論是打造“糧庫”,還是充實“錢庫”,説到底必須向改革要動力。福建將樂探索林下空間經營權改革,創新“樹上+樹下”立體種植經營新模式,有效突破林下經濟發展的制度瓶頸,盤活了林下空間資源,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金”,讓廣大林農獲得更多財産性收益。雲南楚雄舉行林業經營收益權證頒證授信儀式,現場頒發首批7本林業經營收益權證,為經營主體今後辦理林權流轉交易、質押貸款、項目申報、林業資産證明等事項提供了有效憑證。以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持續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才能助力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實現更好聯動。
改革永遠在路上。面向未來,進一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必將更好激發山區、林區發展新動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