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連城:非遺煥新出圈 文旅融合出彩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0月09日 15:03:15
央視網 | 2024年10月09日 15:03:1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 10月8日,走進客家祖地、“全國武術之鄉”福建省連城縣的隔川中心小學,課間操時分,數百名學生在鏗鏘有力的音樂伴奏下,剛勁有力、虎虎生風打起了連城拳武術操。演練套路、對練競技……而後課餘時間,到處可見孩子們三五成群打拳習武的矯健身姿。

連城縣是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非遺家底豐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有17項,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隔川鎮是連城拳、客家青獅、連城紅心地瓜幹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的起源地之一。近年來,該鎮主動融入龍岩市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大局,深挖客家文化內涵,不斷創新舉措出實招,推動非遺文化煥新出圈,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非遺瑰寶連城拳 煥新傳承添活力

迄今已有千年曆史的連城拳是全國知名拳種、福建八大拳種之一,2009年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可分為黃氏拳、林氏拳、巫氏拳和項氏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習練者最多的屬源於隔川鎮隔田村的黃家拳。

走進位於隔田村的連城拳傳承體驗中心,連城拳傳承人黃林指導習武愛好者練習“連城拳”。

連城拳傳承人黃林指導習武愛好者練習“連城拳”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隔田村武風興盛,大家提槍弄棍,以此為樂。從4歲開始,黃林就迷上了連城拳,每天一早,就跟著同是傳承人的父親,在村裏的習武廳蹲馬步、舞拳頭,一招一式刻苦打熬。經過10多年的苦練,黃林順利接過父親的“武功秘籍”。

新世紀前後,連城傳統武術步入低谷,練拳習武者顯著下降,作為傳承人的黃林看著眼裏、急在心裏,在多番內心鬥爭後,決定打破“傳內不傳外、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向社會傳授連城拳。

“傳承好、弘揚好連城拳是我畢生的追求。”黃林如是説。作為農民拳師的黃林義務在縣少體校當一名武術教練,專門傳授連城拳,一幹就是10多年。隨後,他又到隔川中心小學、隔川中學當義務教練,指導學生練習連城拳,並精心創編了易學易練的連城拳武術操、武術舞蹈,讓每一個孩子能學、樂學。近年來,他還創辦了連城拳傳承體驗中心,和兒子到全縣中小學、縣直機關、企業傳授“連城拳”,傾力培養更多的連城拳傳承人。

在黃林的帶動下,隔田村的武師紛紛走出村子,進城出外傳授連城拳,推動連城重掀習武熱潮。

而連城縣也不斷加大連城拳的保護傳承力度,興建龍岩首個武術館,每年舉辦一屆以上演武大會,扶持有條件的鄉(鎮)、村組建武術協會分會,紮實開展連城拳進學校、進鄉鎮、進村居、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六進”活動,讓連城拳迸發出新活力。如今,連城拳已走出連城,走向世界,不僅縣內廣為傳揚,還流傳于上杭、長汀、清流、寧化、永安、明溪、沙縣和台灣、廣東、江西、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並傳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巴西、泰國等國;在國內外舉行的武術節、傳統武術大賽中,連城拳代表隊頻頻爭金奪銀,實現煥新出圈。

天穿盛會競風流 “功夫小鎮”揚美名

每年正月二十天穿節,隔田村傳承300多年、一年一度的傳統武術擂臺活動“天穿盛會”都會精彩上演。當天上午8時,隨著熱鬧喧天的鞭炮聲、鑼鼓聲,青獅、花船、花棚隊伍繞村環遊,村莊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10時,連城客家青獅登臺獻藝迎賓,拉開了“天穿盛會”的序幕。

連城隔田2024年第359屆“天穿盛會”現場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隨後,拳術、拳械、格鬥表演正式開始,隔田村習武者,不分男女老少,輪番上臺表演。長拳長短結合、剛柔相濟、閃躲靈活,四門拳發力短促、姿勢低矮、防守嚴密……一個接一個的拳術表演,充分展現“連城拳”套路精煉、拳法靈活的特點。緊接著各式傳統器械表演,讓人眼花繚亂,刀、棍、鉤等器械的對打表演一場接一場,精彩紛呈、掌聲不斷。

在村裏“連城拳”老少拳師的表演期間,來自廣東、江西和省內廈門大田、上杭、新羅、永定等各地“武林高手”紛紛上臺獻技添彩,以武會友,切磋交流,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文化。

從2016年起,上臺切磋的早已不局限于隔田黃姓,每年都有來自當地、省內,乃至廣東、江西、四川等地的100多位武術愛好者共同參與。

 “傳統拳術需要交流,要辦出影響力必須開放,我們想把‘天穿盛會’辦成面向世界的特色民俗活動舞臺,辦成‘華夏第一鄉村武術武林大會’,吸引更多人關注、參與傳統武術傳承。”黃林介紹説。

為打造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片區,打響“功夫小鎮”名片,在縣裏和鎮裏的推動下,隔川村于2016年將這一村裏的武林大會面向全縣邀請武術同行共辦,2017年起“天穿盛會”更面向全國邀請武術圈人士參與。與此同時,“天穿盛會”的舉辦地點也由村裏的古戲臺擴展至冠豸山動車站站前廣場、亞琦國際物流商貿城等舉辦,更好地展示“連城拳”,以此來推動民間傳統武術在廣大群眾中的普及和傳承,從而推動全縣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連城縣還積極組織“連城拳”拳師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他們不僅參加港澳臺及海外邀請賽事,還去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開展武術交流。通過交流切磋,他們與東南亞的“連城拳”接上了根脈、建立起聯絡,並深化了彼此共同的客家文化記憶。

客家青獅舞起來 非遺技藝新傳承

今年國慶期間,連城縣國慶檔“非遺奇妙夜”精彩上演,受邀參加活動的廣東醒獅與連城當地的客家青獅兩個非遺項目各展特色、交相輝映,成為廣大遊客和市民的關注熱點。

據悉,客家青獅是客家人心目中驅邪鎮宅的瑞獸。在福建龍岩、三明及廣東梅州一帶客家地區,逢年過節都要集中展演、入戶巡演舞青獅,祝福吉祥。其中,尤以連城最為盛行,並成為連城縣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

連城舞青獅是省級非遺項目,主要通過獅子的身形變化來展現獅子的習性,而青獅作為舞青獅的重要道具,其好壞決定了舞青獅的生動與否。

選泥、制模、裱紙、定型……在隔田村的閩西客家青獅製作工藝傳習中心,客家青獅傳承人黃焱林正指導兒子黃建忠、兒媳曾芬製作青獅。他介紹説,“連城青獅”的製作技藝和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樣,數百年來都是單傳的,且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婿。

由於青獅製作不但要求製作技藝精湛,且需要紮實的美術功底,從小習武、13歲時隨父學舞青獅的黃焱林,直到35歲才開始接過父親手中的連城青獅製作技藝。連城客家青獅為全手工製作,傳統製作工藝複雜,一隻青獅頭從制模到裱紙完成至少需要20天,而一整只青獅的製作需經過選模泥、制模、裱紙、固定、上畫、製作獅舌、獅鬃、獅布、獅尾等幾十道工序,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打破傳統,把青獅製作技藝傳給兒媳婦,希望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能夠歷久彌新,不斷傳承下去。”黃焱林説,他還在傳承技藝上進行自主創新,裱紙從用純紙到紙和布相結合,用料從漿糊到白乳膠……一道道工序的改進使青獅使用壽命更長,結構更加穩定,外觀更加精細。而他製作的青獅也因輕便、堅固、耐用,受到眾多客家舞青獅、武術隊伍的歡迎,紛紛前來定制、求購,每年銷售幾十個以上,成為當地新興的緊俏非遺産品,助力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近年來,隔川鎮充分挖掘以“連城拳”為核心的非遺文化內涵,整合鄉村文化資源,通過對當地傳統文化、非遺技藝、民俗風情等資源的整合利用,改善鄉村環境,豐富旅遊供給,為遊客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鄉村畫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同時,隨著“功夫小鎮”的聲名鵲起,遊客不斷涌入,隔川鎮農家樂、特色民宿、直播電商等商貿服務業迅速興起,紅心地瓜乾等土特産和手工藝品線上線下雲銷海內外,成為連城電商重鎮,其中隔田村就有數百名農家子弟從事電子商務,帶動就業1千多人,年銷售額超千萬的有5家、超億元的有1家,成為福建省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文/黃水林 馬慧雪)

編輯:高肖幸子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