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文化”新成果亮相江蘇金壇 “鹽業遺産保護、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4-09-30 09:03:01
央視網 | 2024-09-30 09:03:0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 (記者 顧津溶)9月28日—29日,“鹽業遺産保護、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鹽文化百科全書》(以下簡稱《全書》)編纂會及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在江蘇金壇舉行。來自全國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鹽業機構的130余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繁榮發展鹽文化事業和鹽文化産業,加大鹽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編纂《全書》等內容進行深入研討。

本次會議由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四川輕化工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鹽業史研究》雜誌社等共同主辦。會議期間,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舉行換屆會議,選舉産生新一屆專委會負責人。

中國鹽業協會理事長,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耀強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中鹽集團在推進企業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對中國鹽業文化遺産的發掘、保護、傳承,積極引領和推動全國鹽行業朝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貢獻鹽業人的智慧。中國鹽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全書》是做好中國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有益探索。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王毅在致辭仲介紹了中國鹽業考古史的發展歷程。他表示,中國文物學會將支持相關機構組織開展好鹽業考古、鹽業歷史研究、鹽業文化遺産保護展示等工作,推動鹽業遺産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為講好中華鹽文化故事、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四川輕化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高小林從四川輕化工大學的辦學特色、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的發展歷程等方面介紹了學校與中鹽的淵源,並闡釋了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的發展方向與研究特色。他表示,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將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著力打造公共文化平臺;堅持産教融合,實現雙向賦能;堅持數智賦能,擔當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

中共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金壇茅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朱霞代表金壇區委、區政府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金壇不僅人文歷史底蘊深厚,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岩鹽礦儲量達164億噸,因綜合指標居華東鹽礦之首,被譽為“江南第一礦”。在開發金壇鹽礦資源的過程中,金壇地方政府和中鹽集團等央企密切合作,推動傳統的鹽業産業鏈條在創新中不斷延伸拓展。朱霞表示,編纂《全書》既是鹽行業的大事,也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大事,期待《全書》早日出版,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武漢大學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所長陳鋒在講話中回憶了20世紀90年代參與由中國鹽業協會、中國鹽業總公司組織編纂的《中國鹽業史》的往事,指出《全書》的編纂工作匯聚了國內眾多知名鹽業研究學者,總體佈局合理,是繼《中國鹽業史》後的又一大鹽文化重點工程,將對推動中國鹽業史和鹽業文化的研究與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大會主旨發言階段,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系統梳理鹽商信函、鹽商路程、鹽商分家書、鹽商訴訟案卷等新見徽州民間文獻中的鹽業史資料,深入分析了清代江南各地的醬商與醬業的關聯;中山大學黃國信教授從鹽商、灶戶的故事入手,結合鹽價控制方式、控制目標、食鹽貿易性質等方面的學術進展,闡釋鹽文化遺産展陳利用動態更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鹽文化遺産展陳利用提出新思路;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吉成名教授探討了夏朝的形成過程以及國號的由來,分析了夏朝的形成、發展和滅亡與運城鹽池的關係;華中科技大學趙逵教授從建築學視角揭示古鹽道與人類文明的交融特徵,論述鹽運活動在促進建築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下午的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學者緊緊圍繞鹽文獻、古鹽道、鹽業考古資源、近現代鹽業工業遺産的保護、整理、開發與利用等話題展開深入的交流與研討。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黨委書記趙小平教授在大會學術總結發言中表示,此次會議搭建了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讓更多的學者關注鹽業與地方經濟、鹽業與社會治理、鹽業與文旅發展、鹽業與傳統文化以及鹽業與中華文明等關係的研究。

在9月29日召開的《全書》編纂會議上,中國鹽業協會副理事長宋佔京致辭。他表示,《全書》的編纂,將填補作為“國之命脈”的鹽業,迄今尚無一部百科全書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編纂《全書》是中國鹽業協會組織的跨界合作,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國鹽文化提供了範例,貢獻了有益的經驗。

中鹽金壇公司副總經理、《全書》編輯部主任鐘海連彙報了《全書》編纂過程和取得的最新成果。他表示,在中國鹽業協會、中國鹽業集團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體編纂人員的共同努力,已完成5584個詞條、近200萬字初稿的撰寫,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鐘海連認為,目前已完成的《全書》編纂成果,立足鹽業歷史和鹽業本體,突出鹽文化特色內容,在充分吸收現有鹽文化研究成果基礎上有新的拓展,進一步豐富了鹽文化的內涵,可為讀者了解和研究中國鹽文化提供科學、權威的工具書。

會上,王振忠教授、黃國信教授、吉成名教授等審稿專家反饋審稿意見並與編纂人員互動交流,他們對《全書》的編纂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見。會議還對編纂後續工作進行了研究,作出了具體安排。

據了解,本次會議由中國鹽業協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輕化工大學等單位擔任指導。會議成果立足於新時代要求,積極探索鹽業遺産保護、開發與利用的新思路、新機制、新路徑,為提高中國鹽業史、鹽文化和鹽業文物整體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中國歷史、文物學一級學科深入發展,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鹽業史、鹽文化、鹽業文物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編輯:唐楊 責任編輯:張曉琳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閱讀:“鹽文化”新成果亮相江蘇金壇 “鹽業遺産保護、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