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向“新”突圍鍛造發展新優勢

副標題:

來源:湖北日報  |  2024-09-26 10:04:50
湖北日報 | 2024-09-26 10:04:5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華工科技智慧裝備産業園(葛店園區),在國內最大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産線上,工作人員正加緊組裝、調試訂單設備。

中國信科集團無線産業園,技術人員在多探頭球面近場檢測實驗室測試通信基站天線産品。 撰文:武經宣

位於光谷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無塵實驗室內,工程師對芯片進行性能初測及篩選。

大武漢,工業築基。

圍繞國家所需、武漢所能、發展所向,百餘年間,這座城市屢譜新篇。

自漢口開埠、洋務運動風起,“漢陽造”暢銷全國,“東方芝加哥”蜚聲國際,近代中國工業化發軔的星火在武漢被引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鋼、武重、武船等一批央企來漢落戶,創下共和國諸多第一,挺起中國工業的脊梁。

1959年到1982年,武漢工業總産值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居第四位,成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鋼鐵業産值一度佔全市工業總産值超三成。

75載春風秋雨,75載世代傳承,奔流的鐵水澆灌出武漢敢為人先的鋼筋傲骨,一件件大國重器見證着武漢追求卓越的不屈精神。

進入新時代,地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兩大戰略的交匯點,武漢又肩負起建設國家級科創中心,引領中部崛起的戰略使命。

當前,中國經濟攻堅克難,在傳統産業亟需轉型、全面承壓的關口,兩江四岸正以實際行動展現破浪前行的勇氣和力量,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武漢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世界級産業集群呼之欲出。

如今,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産基地、國內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産基地、國內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産基地。作為國內6大汽車産業集群發展城市之一,以武漢為起點,東風嵐圖、東風猛士、東風奕派、東風本田、路特斯等新能源汽車競相出海。

澎湃而上的産業新動能,托舉全市穿越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在九年內實現GDP翻番,去年成功跨越兩萬億元的門檻。

今年上半年,錨定創新策源、提質聚勢、破圈突圍,武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升至34.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達33%,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67.8%。

“武漢已成為世界望向中國的重要窗口。”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認為,武漢的發展有力印證了中國經濟光明論。

前不久,武漢企業總數突破100萬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五,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在全國位列第七,形成企業梯次成長的健康格局,持續釋放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圍繞6大方向、聚焦13個細分領域,該市還在近期出臺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力爭到2027年,未來産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未來産業發展高地。

當先鋒、打頭陣,大武漢知“重”負重,面向未來再出發。

聚焦核心技術攻關落地 漢産“大國重器”如潮涌現

9月20日,位於光谷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無塵實驗室內,一台臺光學顯微鏡前,工程師們正忙着檢測剛剛下線的高精尖通信器件。

“自從去年底發佈後,這款産品的訂單已排滿,供不應求!”中心硅光技術部經理陳代高説,作為首款國産化110GHz電光強度調製器,其核心芯片和零部件已全部國産化,多個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傳統硅光材料産品傳輸速率接近“天花板”,難以匹配高速通信的發展腳步。自2020年起,瞄準薄膜鈮酸鋰芯片、先進封裝工藝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技術,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就在發力佈局,最終完成換道超車。

多年磨劍,一朝結果,類似成功在武漢接續上演。

聚焦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省市重點産業領域,出臺《武漢市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篩選出制約武漢産業發展、急需攻克且三年內可能攻克的70項關鍵核心技術項目榜單,與之呼應的一攬子政策、一系列平臺、一大批項目密集落地。

統籌國家重大戰略力量,三鎮企業、機構勇闖無人區,相繼在高端數控機床、新型顯示噴印、光纖激光器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彌補多項國內空白。

具備全球領先水平的1.6T硅光方案光模塊發佈,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鍛造了高速數據傳輸的“國産基座”;

五軸聯動和多軸協同控制、光學元器件超精密切削加工、智慧微鑄鍛金屬增材製造等技術難題得到攻克;

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汽車頂蓋激光釬焊、新型顯示噴印、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等一批國內首臺、首套重大技術裝備成功研製。

新一代的“武漢造”,正以嶄新姿態傲立於世界舞臺。

多方共解産業堵點、難點 “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拔節生長

不過幾秒鐘的掃描,各類焊材數據盡收眼底;AI自動校準後,以每分鐘10米的速度完成複雜的焊接任務……

走入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中試基地,一台全新的高精度焊接設備正在進行工程驗證。這條生産線突破了8大類50多種核心算法研發,其中切斷線智慧規劃識別、割縫自適應追蹤屬於國內首創。

“新設備核心的智慧焊縫跟蹤系統,由我們聯合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合作開發。”研究院軟體架構師楊偉介紹,長期以來,固定規則的焊縫視覺算法,依賴於長時間經驗和算法的積累,護城河較高,尖端技術長期為海外廠商把持。

挑戰當前,研究院簽約的院士專家、高校、創新機構、智庫和企業組成“創新戰隊”給了研發人員攻堅奪隘的勇氣。通過引入“紫東太初”大模型,不到一年時間,該系統在激光焊縫技術上實現了精度與速度的雙重突破,焊縫識別效率相較傳統技術提升50%。

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身後,是武漢拔節生長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廣泛鏈結創新資源,多方共解産業堵點難點,越來越多的創新主體正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

目前,武漢市已建成1家國家級産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2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5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和7家省級培育中心,以及8個國家級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經過半年的探索和實踐,今年8月,武漢印發《武漢市産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建設實施方案》,依託頭部企業建設聯合實驗室,聯合産業鏈上中下游、高校院所、創投基金等,實行組織化攻關,集中力量開展産業創新。

根據該方案,到2026年,武漢將組建10個以上聯合實驗室,推動&&企業實現産值複合增長率超過15%,對本領域産業鏈産生乘數帶動效應,孵化出一批創新企業。

強場景、育人才、鏈資金 促進新質生産力積厚成勢

中國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慧、中國電競行業第一股星競威武、國産數據庫第一股達夢數據……

今年以來,一支支“行業第一股”在武漢綻放光輝。這背後,離不開武漢數十年如一日耕耘的産業沃土,也與這片土地上持續深化的政策創新息息相關。

加強場景賦能,牽引創新高質量落地——

根據《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2023—2025年)》,武漢將圍繞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支柱産業智慧化升級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智慧製造“武漢方案”,到2025年人工智慧應用場景超過400項。

今年,武漢市經信局已組建應用場景開放與創新辦公室,同期發佈首批19個示範性強、帶動性廣的人工智慧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典型案例,目前已向全市火熱鋪開。

夯實人才根基,驅動生産力躍升引擎——

持續開展“科技副總”選派工作,全市四批“科技副總”累計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960余個,促成科技成果轉化470個;深入開展人才舉薦,完成首批300名先進製造領域“武漢英才”遴選工作;加強創新創業人才支撐,按照領軍人才、專精特新、數字經濟等6個模塊精心培育,多層次助力産教融合對接。

壯大耐心資本,鼓勵“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今年7月,武漢市提出打造武漢産業發展基金和江城産業投資基金。力爭5年內全市産業基金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並圍繞基金投資全生命周期,吸引社會資本打造3000億元以上母子基金集群。

“為發揮兩大基金的引導放大作用,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區、基金集團制定了武漢基金投資矩陣,聚焦優勢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建立重點投資項目庫並動態更新,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項項“硬”支撐、“軟”實力的助力之下,新質生産力潮涌江城。

在9月20日落幕的2024年三季度武漢市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上,全市共26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988.7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佔比近三成。

編輯:於博學 責任編輯:張曉琳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閱讀:武漢向“新”突圍鍛造發展新優勢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