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如何一“票”激活萬重山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年09月25日 11:11:46
福建日報 | 2024年09月25日 11:11:46
原標題:如何一“票”激活萬重山
正在加載

今年8月,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洪步村領到了首張綠票。村民小組以175畝造林地塊入股,與當地國企永春縣永綠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造林。後者根據投資情況折算股份,面向村民小組制發綠票,並負責造林與後續經營管理。村民小組每年可憑票獲得4.9萬元預分紅,還可通過流轉、交易、質押等方式變現。

其實,這已不是林業首“票”。近年來,以三明林票為起點,福建各地相繼發行地票、碳票、生態票、綠票、竹票等林業票證。這些票證儘管名稱、樣式、運作模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不盡相同,但背後的底層邏輯基本一致:在合作經營的基礎上,通過折資量化,將林業資源轉化成證券化的票據資産。

制票發票,似乎漸成風尚。各地不約而同地將其作為深化林改的創新抓手,多“票”林立的局面正在形成。要讀懂“票”背後的深意,還要從林改歷程與林業發展痛點講起。

本世紀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福建發端,走向全國。這項改革的破題之舉,是分山到戶,讓廣大林農獲得穩定的生産資料。林改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激發了集體林區的活力。但隨著時代變遷,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

三明市沙縣區的現狀具有典型性。分山到戶後,當地每戶經營的山林面積僅30—50畝,且大多不集中連片。林權分散化、破碎化,意味著難以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成本居高不下,效益難以提升。單家獨戶經營的局限性,還體現在個體林農普遍缺少資金、技術、現代管理經驗與市場對接能力,導致造林成活率不高,中幼林撫育不到位,林分質量差,經營效益低下。

作為小吃業重鎮,沙縣每年有數萬人外出經營小吃。勞動力轉移,加上林業本身經營週期長、風險高、變現難等屬性,導致部分山林失管甚至拋荒。

如果説,林改初期解決了“山要怎麼分”這一最迫切的問題,深化林改則要持續求解“樹要怎麼砍”“單家獨戶怎麼辦”“錢從哪來”“生態産品價值如何實現”等更複雜、更棘手的難題。歸根結底,是聚焦林改的核心母題:何以興林富農。

以折資量化為核心的各類林業票證,正是圍繞這些問題,嫁接資本市場成熟的運作經驗,重構再造林權的表達形式、林業經營生産的組織體系、生態産品價值的實現方式,在確權的基礎上賦權,在定權的基礎上活權。

這從三明林票的運作模式可見一斑。

合作經營是基礎。鼓勵和引導村集體、林農等,採取現有林出讓經營、委託經營,造林地合資造林、林地入股等模式,與國有林場開展合作經營。前者有資源,後者有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二者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解決了“誰來種樹”“如何種好樹”難題。

量化權益是前提。在合作經營的基礎上,國有林場根據村集體、林農的投資份額量化股權,制發林票。作為收益權的憑證,林票可按約定逐年兌現分紅,經營期滿後,根據實際收益進行利益分配。國有林場進行兜底保障,確保保底出材量。

市場交易是關鍵。林票持有者既可按約定兌現權益,也可掛牌交易,還可向金融機構申請質押貸款,更可靈活退出,由國有林場回購林票。這意味著,不用等到木材採伐,林權所有者就可提前變現,同時引入更多社會資本與金融活水進山入林。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三明已在11個縣(市、區)411個村開展林票試點,合作面積30.4萬畝,制發林票總額7.68億元,惠及村民1.97萬戶、7.87萬人,試點村每年可增收5萬元以上。

作為深化林改的創新實踐,這一基層經驗也寫進了頂層設計。去年,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鼓勵探索林權資産折資量化的林票運行機制,增強森林資源資産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産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産權益。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在福建,各地紛紛將制發林業收益權憑證,作為深化林改的新選擇。不同前綴的“票”層出不窮,首發儀式不斷搶佔新聞頭條。

這個過程中,各地在豐富産品類型、拓展參與對象、優化利益分配等方面各有突破。譬如,永春縣新近推出的綠票,將林下空間經營權作為合作經營要素;漳州地票、林票明確了社會資本在合作經營中的股比,促進多元社會主體多方參與;三明市沙縣區今年推行的生態票,則引導集約化經營國家嚴格限制採伐的天然林、生態林,用於非木質化利用,發展森林康養等多元業態。

然而,首發之後,亦有隱憂。筆者了解到,在有的地方,一些“票”首發之後存在市場流動性差,交易量少,溢價程度有限等問題。

誠然,新生事物需要經歷漫長的市場培育與用戶教育過程。但也應該冷靜地認識到,“票”的價值不在於票面,而在其錨定的林業資源資産以及産業發展空間,要真正賦能八閩山林,就需要各方持續做好相關各項配套工作。

關鍵在於發展新質生産力,賦能林業現代化,真正提升“票”後的市場價值,增強其對各方尤其是社會資本的吸引力。這就需要不斷推進林業種業創新、推動森林經營管理提質增效,不斷提升森林質量。同時,跳出林木看林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木本糧油、森林旅遊等多元業態,推進林業碳匯開發與交易,在一二三産融合中,有效延伸林業産業鏈,拓展林業發展空間。

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持續拓展森林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作為最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有形的林木,還包括保育土壤、林木養分固持、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空氣凈化等多重無形的服務功能。如何為生態産品科學定價,讓其在市場上實現應有的價值?福建已有探索。近日,福建在全國首創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司法賠償機制,為森林生態全面賠損制定了“價格表”,在司法層面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在提升“票”的價值的同時,還要增強其流通性。這有賴於産品設計的標準化、交易渠道的暢通。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的前提下,推進林業票證産品走向規範化,推動其由非標産品轉化為標準化金融産品,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有序流通。

總之,“票”並不是萬能的。各地要在制票發票的基礎上,不懈做好票面背後的文章,才能讓這些被寄予厚望的“票”真正發揮創新活力,推動“藏富於林,藏福于林”的遠景照進現實,並實現一“票”激活萬重山的改革初衷。(記者 張輝)

編輯:黃鈺姣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