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根溯源中探尋振興“密碼”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年09月25日 10:43:33
福建日報 | 2024年09月25日 10:43:33
原標題:在追根溯源中探尋振興“密碼” ——“三進下黨”與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側記
正在加載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訪貧問苦,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推動發展。

9月23日—24日,“三進下黨”與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在寧德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學習重溫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給下黨鄉鄉親們的重要回信精神。

與會嘉賓表示,“三進下黨”所堅守的根本立場、精神內涵、價值所求,所蘊含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彰顯了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體現了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對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

從昨天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曾經的壽寧縣下黨鄉,地僻人難到;今天的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研討會一開場,專題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蝶變》,便將與會者的思緒引向了30多年間下黨的山鄉巨變。

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為什麼要重講“三進下黨”的故事?

去年9月,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副局長易海雲,參加了相關專題調研,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到下黨鄉實地走訪。這次下黨之行,讓他在實地再次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真摯為民情懷。

“35年前的下黨,是福建唯一的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易海雲説,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冒著酷暑、爬山越嶺,訪貧問苦、現場辦公,不僅走進了“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窮山僻壤,更走進了下黨人民的心坎裏,開啟了下黨鄉擺脫貧困走向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這啟示我們,黨員幹部只有懷著真摯的為民情懷,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才能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緊貼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朱信凱教授認為,“三進下黨”偉大實踐,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指南,也是構建中國“三農”知識體系的重要源頭活水。

“從‘四下基層’到‘四個萬家’,從‘三進下黨’到‘七下晉江’,習近平同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調查研究,既發現問題、篩選問題,又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共産黨人推動事業發展的科學方法。”朱信凱説,構建“三農”知識體系,需要從“三農”實踐經驗上升到“三農”理論知識,實現對客觀規律的把握,進而形成系統性的理論體系。

與會嘉賓紛紛表示,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我們要用好寶貴財富,從中汲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在振興路上寫好今天的故事

下黨蝶變,是觀察鄉土中國變遷的一扇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廣泛而深刻的鄉村巨變。打贏脫貧攻堅戰後,“三農”工作重心已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如何在歷史的觀照中,點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與會嘉賓共同求解振興“密碼”。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院長胡榮教授是土生土長的壽寧人。早在2008年,他就在學術界發出“我的村莊建設”倡議。2020年,胡榮帶著鄉土情結,回到家鄉壽寧縣犀溪鎮庫坑村,親手修繕父親建成的老木屋,創立“壽寧群學”書院。依託書院舉辦的群學鄉村振興論壇,這個地處閩浙邊界的小山村在全國産生了影響。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胡榮説,文明鄉風建設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需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文明鄉風建設元素,推陳出新,把傳統文化元素與新時代結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閩東之特,特在哪兒?如何做好特色文章?

過去兩年,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金書秦5次來到閩東,走遍寧德9個縣(市、區)。他用紅、綠、金三色來概括閩東特色。根正苗紅的政治本色——閩東是中國共産黨開闢的重要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山海資源的綠色底色——寧德環山抱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含金量十足的産業成色——每個縣(市、區)都有拿得出手、過硬的産業。

“這三色是有機統一的,只有堅持政治本色,依託資源底色,才能發展好特色産業。”金書秦説,要守好政治本色,總結凝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寧德的實踐之源;擦亮生態底色,持續踐行“三庫+碳庫”重要理念,打造生態文明的“寧德樣板”;打造品牌特色,推動優勢農産品提質增效;提升集體經濟成色,發展壯大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堅持“山海田”一起抓,以大食物觀提升糧食安全保障。

欠發達地區如何借鑒下黨鄉擺脫貧困和鄉村振興經驗?

“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既面臨著發展水平的制約,也面臨著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認為,通過借鑒下黨鄉等地方的先進經驗,探索出的黨支部領辦型、跨村聯營型、村莊經營型、綠色開髮型、資産盤活型等多樣化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對推動我國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回溯中展望明天的故事

從歷史回溯中,我們可以映照現實,更可以展望未來,照亮前行之路。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5週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教授説,要把握這一重要契機,傳承好、弘揚好、踐行好“三進下黨”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全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人民大學始終與鄉土中國同頻共振。

建校之初,中國人民大學就成立了農業經濟教研室,是新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開拓者、奠基者、引領者。近年來,該校率先成立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組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研究中心,發佈中國鄉村振興指數,聚焦反貧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農業農村重大問題,進行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面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特色優勢,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三農’研究的理論體系。”林尚立説,中國人民大學將持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系統性研究、全景式分析、學理化闡釋;將學校的一流學科人才優勢與福建的先進理念和特色實踐相結合,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和實踐調研,調動雙方的資源優勢,持之以恒將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結合全國各地鄉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社會條件,挖掘總結關於鄉村何以振興的規律性認識,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鄉村振興自主知識體系。

來自基層的黨政幹部,正不斷從昨天的故事中汲取營養,擘畫未來之路。

“這次會議,讓我們再次領會了‘三進下黨’所蘊含的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堅韌意志。”屏南縣委書記周春海説,屏南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深入挖掘、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財富和精神財富,在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中,因地制宜發展高山農業、綠色工業、文旅康養産業,一任接著一任幹,努力為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貢獻屏南力量。

1988年,當時的閩東,交通閉塞,信息短缺,小農經濟一統天下,商品經濟的發展步履艱難。經過30多年發展,這一局面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觀。

“但總體來看,我們還需加快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創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臨研究員認為,亟須完善“三農”領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生産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融為一體的綜合合作體系,以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生發于中國廣袤鄉村的減貧實踐,正不斷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外文局長期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收錄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重要講話和文章的《擺脫貧困》一書,已經以英、法、西班牙、西裏爾蒙古、豪薩、斯瓦希裏、烏茲別克和老撾等8種外文版翻譯出版,在國際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減貧發展與鄉村建設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三進下黨’等脫貧攻堅、推動發展的生動實踐,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蘊含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歷史性,突出了習近平總書記思維方法的哲理性,深厚的為民情懷、精準的扶貧理念、系統的改革發展思路和堅定的共同富裕信念,不斷給人新的啟迪。”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于濤説,“我們願同福建省和各方面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用好福建理論‘富礦’,講好福建故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莊媛媛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