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下黨有機珍稀特色菌菇車間迎來銀耳采收。資料圖片
下黨鄉下黨村新貌。資料圖片
初秋時節的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流水潺潺、翠林如海。老街上的早點舖子裏,一籠籠熱騰騰的米糕整齊碼放;小溪邊,村民把筍幹和魚幹晾曬出來,一排排黃白交錯,與青綠色的河水相映成趣。
走過長長的土埂路,壽寧縣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王菊弟來到茶廠,一邊查看廠房旁茶樹的生長情況,一邊組織人手清掃廠房和機器,為生産秋茶做準備。
“下黨鄉山地多,生態環境優越,十分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産的紅茶與烏龍茶香氣濃郁、口感獨特、持久耐泡,深受市場認可。”王菊弟説,近年來,下黨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組建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將全鄉616戶茶農納入聯合社抱團發展,實施低産茶園綠色生態化提升改造,推廣種植金牡丹等高優品種茶樹。“我們還利用‘下黨紅’等公共品牌,將下黨的茶葉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望著山上綠油油的茶園,王菊弟興致勃勃地説,去年,茶廠實現茶葉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為社員發放分紅100多萬元,社員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朝陽初升,山腳下的下黨村仿佛鑲上了金邊。橫跨修竹溪的鸞峰橋上,前來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古樸的鸞峰橋是全國現存單拱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從歲月深處走來,它見證著這裡翻天覆地的變遷。
“以前,村民出村都要經過這座木拱橋。”廊橋上,一群遊客圍著村民劉明華老人,聽他講過去的故事。當年,下黨鄉的貧窮落後在全寧德是出了名的。作為閩浙邊界鄉鎮,這裡曾是福建省最落後的特困鄉之一,建鄉時“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劉明華回憶:“那時候村裏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進村出村都要爬山,群眾最怕的事情有三件,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養大豬。為什麼怕養大豬呢?因為村民把豬抬到公路邊,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幾個人都扛不動呀!”
要致富,先修路。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如今的下黨鄉,省道S207線貫穿全鄉,5條鄉道、10條村道構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從下黨到縣城僅需45分鐘。
公路通,樣樣通。2015年起,壽寧縣啟動下黨“學習小鎮”項目建設,由此下黨迎來了更大嬗變。
“‘學習小鎮’主要立足當地的自然風光和紅色文化,以講好‘下黨故事’為主題。”下黨鄉黨委書記吳觀前介紹,鄉里先後建成“難忘下黨”主題館、學習基地一二期、下屏峰村村情館等,並進行下黨古村保護性修復和開發建設,拓展打造了碑坑古村、紅火碑坑山、水美楊溪頭等景點,實現了鄉村面貌從凈化到綠化到美化的“三級跳”,打造出一批和美鄉村的示範標桿。
吳觀前説,在上級機關的關心和幫助下,下黨成為全省重要的黨性教育教學基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等。“如今,走進我們下黨鄉,不僅有優美的生態環境,還能體驗到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遊客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學習小鎮’的獨特魅力。”吳觀前表示。
“我們這裡的特色菜有金絲扣、禦豆、小溪魚、泥鰍面。”中午時分,下黨古村的“下黨人家”農家樂院中,下黨村老支書王明祖正樂呵呵地招呼著點菜的遊客。“以前,遊客來到下黨沒地方吃飯,作為村裏的老黨員,2014年我試水辦起村裏第一家農家樂。當初客人少,只設了3張桌子,隨著來下黨的遊客越來越多,又增加了10張桌子。現在每個月營業額能達10多萬元。”他説。
過去地僻人難至的“五無鄉鎮”,已經成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鄉鎮……
吳觀前介紹,目前,下黨鄉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遊業態99家,300多人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截至去年年底,下黨鄉累計接待遊客50萬人次,産業發展後勁十足。
入夜,燈火下的下黨鄉如明珠一樣璀璨。鄉親們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往鄉政府禮堂。由寧德市畬族歌舞團、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聯合創排的大型原創歌劇《鸞峰橋》到鄉上來演出了。“這齣戲講的就是我們下黨在黨的領導下,擺脫貧困、走向鄉村振興的故事,聽説還到北京會演過哩。”村民王光華帶著自己的兩個孫子早早地來到大禮堂,他説,要讓孩子們好好了解,老百姓的日子是如何一天天變得更好的。(記者 高建進 馮家照 通訊員 王志淩 吳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