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初至,山海相連的福建,大美而不言。
走進福建閩北的蔥蘢山林,滿目皆綠、處處皆景。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在此綿延。山林之間,武夷山茶農楊文春讓燕子窠生態茶園裏的茶樹“吃上”了“生態肥”,再現茶聖陸羽筆下“南方嘉木”的雋永茶香。
而在閩東沿海,洶湧的藍色海濤之下孕育著無限可能。每年有100多萬條人工養殖大黃魚借助智慧化深遠海養殖平臺,在這裡的海流中孕育。有著20多年養殖經驗的“老漁民”盧統鋒也終於過上了穿著西服、動動手指便能養魚、賣魚的“理想生活”。
10年來,在這片青山綠水之間,福建人闊步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優良並持續居全國前列,全省經濟總量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
耕山牧海,把好生態擺上百姓餐桌
北緯26度是鮑魚黃金養殖帶。聚焦北緯26度的福建連江,山海島相擁,泉江灣相連。曾經一窮二白的偏遠漁鄉,如今憑藉1530公頃的鮑魚養殖面積、5.66萬噸的年産量,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鮑魚之鄉”。
在位於連江縣筱埕鎮的福州日興水産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裏,這些肥美的鮑魚延展出了更為精細的産業鏈。“鮑魚肉可以製作冷凍鮑魚、鮑魚罐頭,鮑魚內臟可以提取天然牛磺酸、鮑魚肽,鮑魚殼還可以提取珍珠粉、中藥材。”福建省勞動模範江銘福聯合專家團隊,靠生物酶解、多級分子膜提取技術,從鮑魚身上開發出了具有調節免疫力、抗疲勞、抗氧化等營養作用的海洋生物活性肽。
“僅去年我們就消化了3000多噸鮑魚。”日興的車間負責人藍登杭告訴記者,“公司+基地+農戶+科技+訂單”的生態鏈結方式不僅帶動了當地的鮑魚養殖戶增産增收,還極大地提高了本地鮑魚産業的附加值和農産品應對市場波動的抗風險能力。
“嘗鮮無不道春筍。”在福建三明,極野食品有限公司的廠房裏,鮮筍生産不僅通過核心鎖鮮技術和每小時12噸的速凍筍加工生産線實現“一年四季不打烊”,每年有1.5億噸的筍由此銷往國內外。
公司負責人趙逸平坦言,30年前他從浙江到福建建廠,是因為驚艷于三明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如今,當地“林下經濟”健全的産業鏈條,則成為支持他繼續紮根大山的原因。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自古有著耕山牧海的傳統。近年來,福建樹立大食物觀,“借船出海”“借海出洋”“借地創業”發展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到5729億元,全省食用菌産量也達到了499.6萬噸、産值超270.6億元。“海上牧場”與“森林糧倉”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鼓起了福建人的錢袋子。
“碳”路前行,讓好生態賣出好價錢
能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單光子全光纖多功能激光雷達;能對鋼廠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碳監測和碳計量核算的工業碳排放互聯網監測平臺;能對茶園碳匯進行計量監測的茶園大數據匯聚管理平臺……走進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一項項以“碳”為名的“綠科技”有望助力南平空氣“上市”交易。
“二氧化碳標準氣體,是用在碳計量、大氣環境監測等工作中作為校準基準數據的重要材料。”福建省級科技特派員、南平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鄭明月告訴記者,以前二氧化碳標準氣體主要依賴進口,但憑藉武夷山的好生態,在國家公園核心區黃崗山採集的空氣經過簡易的乾燥、提純、加壓等工序,就能作為生産二氧化碳標準氣體的原料。而一袋8升的二氧化碳標氣,市場售價就超過1500元人民幣。鄭明月感嘆,“空氣也能賣錢”不是童話。
而在近200公里外的三明市將樂縣,“空氣也能賣錢”已經成為現實。
高唐鎮宣傳委員張林順村裏的碳票就規規整整地擺放在了常口村的生態文明展館之中。這張編號為“0000001”的中國第一張林業碳票誕生於2021年,碳票的背後蓄積著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從2016年到2020年間吸收的12723噸碳排量。
作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自2021年3月起,三明市便探索構建林業碳票制度。“相當於為每片林子的固碳成果製作‘産權證’。”張林順告訴記者,這張林業碳票為村集體帶來了14萬元收入,發證次年常口村村民便收到了首筆林業碳票分紅。
據測算,作為全國最“綠”省份和海洋大省,福建的森林植被碳儲量超4億噸,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也具有得天獨厚的“藍碳”發展基礎。近年來,福建省持續推進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改革,將生態優勢和綠色金融優勢相結合,打響“低碳牌”,探索推廣“碳普惠”、産品“碳標簽”制度,“碳”尋綠色發展的新動能。
向新逐綠,用好生態孵化好企業
把“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作為根本,“綠色”已經成為福建産業發展的最亮底色。
“如果不是那幾根冒著白煙的煙囪,我可能會完全忘記自己眼前的是福建最大的鋼鐵企業。”駕車經過三鋼集團廠區,三明市的出租車司機史光明對這個鋼廠“既恨又愛”。“當時的空氣質量,好比‘一年吃進一塊磚’!”他仍然記得10多年前鋼鐵廠排放的煙塵“鋪天蓋日”的場景。而如今,據當地環保部門監測,三鋼廠區降塵量已由2012年的26.33噸每月每平方公里下降到今年的5.78噸。
“十三五”以來,三鋼集團累計投入32.31億元,實施365項環保治理項目。如今,步入三鋼集團廠區,花園式的廠房屹立在碧水蜿蜒的沙溪畔,一座與山水城市和諧共生“綠色鋼廠”蛻變成型。
近年來,在福建實現綠色轉型的工廠,不止三鋼。記者了解到,僅2023年福建就新增81家國家級、150家省級綠色製造示範企業,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共實現工業産值超萬億元。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多年來福建堅持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共進,以約佔全國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4%的經濟總量。
“行走在福建、生活在福建,幸福感就伴隨著呼吸吐納撲面而來。”福建江夏學院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劉勇常年致力於環境治理研究。在他看來,福建正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推動美麗中國先行示範省建設,一條“人與山海兩不負”的生態發展之路已在閩山閩水間綿延開來。(記者 李潤釗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