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在官埔油扇扇面畫上花草圖案,題寫雅言佳句。
林少殊將裱好棉紙的扇子放在門前晾曬,竹竿上層層疊疊的紙扇隨風搖晃,別有一番景致。
棉線繃扇骨是細膩活,打好每根繩結,使扇骨均勻整齊。
扇骨做好後,用吸水性和韌性較好的棉紙對扇面、扇底進行裱褙。
油扇呈圓弧形,靠著老師傅手工絞剪成型。
不大的老屋廳堂,幾個人分工合作,完成油扇製作的全部工序。
在福安今年的“三月三”節俗活動中,油扇裝點著小城的街頭,其所承載的文化及藝術之美,帶來珍貴的回憶和美好的聯想。
林少殊將調製好的桐油倒出,準備進行油扇製作的最後一步。
上油是最後一道工序,在扇面上刷一層熟桐油,使其富有光澤、堅韌而耐用。
晾曬好的油扇,發出柔柔的油光,潔凈而透亮。
酷暑時節艷陽高照,在福安的街頭常能見到老人拿著一柄官埔油扇,遮擋烈日,搖動一紙清風。
官埔油扇是福安傳統手工藝一絕,相傳盛行于明清時期,歷經600多年曆史,以其輕便耐用、風力強勁成為夏日良伴。福安市城北街道官埔村是官埔油扇唯一産地,手工制扇技藝在這裡世代傳承。
林少殊從小生活在官埔村的小弄堂裏,是官埔油扇製作技藝第三代傳人。這幾年伴隨著非遺文化熱潮和國風興起,他家的油扇在電商平臺十分暢銷,還吸引來日本和美國的訂單。
官埔油扇製作大小工序有30多道,大致而言則可分為取料、做扇骨、裱褙、畫扇畫、上油晾乾等5道工序。
在電風扇、空調普及之前,油扇是福安民眾愛不釋手的消暑納涼必備用品。
“油扇的傳統設計有著很好的人體工學原理。”林少殊説,“扇柄上方的扇面用毛竹做成30度彎曲的扇弧,風力比普通紙扇大兩三倍。”
過去,官埔油扇是當地迎親娶媳不可或缺的禮品,而且大中小各種規格都要齊全,寓意一家老小數代同堂、團圓和美,見證著兩家人之間深厚的情誼與美好的祝願。
端午賽龍舟時,舵手們也不忘用畫面艷麗的油扇裝點自己的船隻。水面上,每一艘搏浪飛舟上都有一道油扇搭建的亮麗風景。岸邊,趕來觀看賽龍舟的人們,手裏少不了一把油扇遮陽。遠處看去,人群中,花團錦簇的油扇高低起落,十分炫目。
2022年,“福安官埔油扇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來福安旅遊,官埔油扇成為最熱門的手信之一。林少殊和其他油扇藝人一道將“福”文化、動物、花鳥魚蟲等題材引入創作,同時針對客戶的要求進行定制化服務。
“油扇不僅是夏季消暑納涼的工具,越來越多的定制産品讓它成為一種禮儀和文化的符號。”林少殊表示,“通過精緻的傳統工藝,讓清風徐來的美好感受得到更好的傳播。”(記者 王毅 通訊員 李鬱 林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