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聚焦“三庫+碳庫”重要理念 共探森林“四庫”發展新路徑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7月30日 14:29:00
央視網 | 2024年07月30日 14:29:0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 7月29日,“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邏輯分論壇在寧德市周寧縣舉行。寧德市委副書記練欣主持論壇。

分論壇現場 陳麗霞 攝

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生態領域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圍繞“三庫+碳庫”重要理念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就如何積極探索森林“四庫”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資源”變“富民資産”展開熱烈討論。

近年來,福建、浙江多地通過保護森林,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範例。

周寧縣綿延青山 周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七彩後洋 周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1983年,年逾半百的周寧縣後洋村村民黃振芳毅然貸款8萬元,帶著全家上山植樹。三年時間造林1207畝,成為當地有名的“造林大王”。分論壇上,黃振芳的孫女黃娟娟説,現如今一家人利用廣袤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養蜂,種植紫靈芝等中草藥,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思想的力量在於引領發展。”福建省政府參事、福建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李寶銀闡述了“三庫+碳庫”理念的內涵和價值,並以閩東地區為例,詳細展示了在“三庫+碳庫”理念指導下,當地在林業、水資源保護、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具體實踐和顯著成效,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983年的磐安曾是浙江頭號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窮在山上、苦在路上”是過去磐安最真實的寫照。上世紀90年代末,磐安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富縣”戰略,不斷補齊道路的短板、深耕綠色産業、經營美麗鄉村,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的生態富民路。

分論壇上,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文科處專聘副處長、教授錢志權全面總結了磐安縣在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以及富民實踐中的經驗與成就,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磐安縣深入踐行“很高境界的富”的目標定位、改革思路與指標體系,提出了強化規劃引領、發揮地方特色、立足産業實際、強化經營理念等實施策略。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如何有效激活碳匯經濟,推動生態效益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發展效益,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實現“不砍樹能致富”的目標?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柴麒敏指出,當前生態碳匯交易缺乏統一規則,生態價值實現路徑不足。他建議,加快推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科學設置生態碳匯抵消機制。同時,通過推動生態碳匯在區域、企業、産品、活動、個人等多元碳中和實踐中的應用,碳質押、抵押、遠期交易等金融創新方式,探索多樣化生態碳匯應用場景。

南京林業大學碳中和與生態産品價值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之葳重點探討了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與碳中和之間的密切關係。他指出,生態産品價值的實現需要對區域生態(碳)産品價值展開核算監測與評估,讓生態産品保值、增值作為研究生産的終極目標,讓林業碳匯成為區域生態價值化平臺建設先鋒隊,促使林業行業在碳中和推進中發出應有的聲音,要讓傳統“林家舖子”成為現代賣“碳”翁。

此外,分論壇還就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陳麗霞 林思棋)

編輯:高肖幸子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