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 | 走進上海電氣:新能源“內卷”如何破局?

來源:央視網  |  2024-07-02 18:32:46
央視網 | 2024-07-02 18:32:46
正在加載

《綠色中國》對話時代人物,傳播創新精神,致敬科學力量。

自《國家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以來,新能源行業再添動能,也引導了資金的流向,以光伏、風電、儲能、電池、充電樁、核電等為代表的幾大板塊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總和。但與此同時,電網配套建設不足,新能源發電波動性大等問題始終是新能源企業面臨的挑戰。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推出17項措施,旨在解決當前新能源所面臨的消納問題和棄風棄光現象,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新能源産業的信息戰、資源戰全面鋪開,企業“卷生卷死”,降本或將是唯一齣路。另一方面,行業的競爭也帶來了技術的更新迭代,帶動産業發展。雖然從宏觀而言,新能源行業的長期發展是穩中向好的,但企業的健康發展才是賦予這項宏觀變化的正義價值。

那麼在新能源市場蛋糕已做得如此之大的前提下,企業要如何改變以適應“內卷”的市場?又有哪些特質應當在轉型過程中堅守?怎樣順應雙碳目標轉型,實現零碳理念,助力低碳經濟發展?主持人李策對話上海電氣集團新能源發展部部長張洪斌。能效提升、能源替代、資源循環利用是企業進行雙碳佈局的三條可行路徑。當前,上海電氣已在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領域實現了整體佈局,佔據了中國的海上風電30%以上的裝機的份額,雖然新能源短期內處在“內卷”的困境中,但從長遠來看,全球的新能源市場依然會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唯有技術創新才是永恒的競爭主線。

以下為精選節目對話實錄:

三條路徑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李策:上海電氣作為世界級綜合性的高端裝備品牌,在響應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發揮了很多的作用,具體有哪些落地的佈局和規劃舉措?

張洪斌:上海電氣作為一家已經有122年的全球性裝備製造業的企業集團,始終在三條路徑進行整體的雙碳佈局。第一條是能效提升,第二條是能源替代,第三條是資源的循環利用。

上海電氣在傳統能源領域,已經提供了全球最低的供電煤耗的機組。在大唐東營,可以提供248.86g/kWh的供電最低煤耗;在燃機領域上已經實現F級的重型燃機——氫燃機燃燒中的國內重大示範;在核電領域,上海電氣的主裝備涵蓋了上海整個核電中的二代、二代加、三代和四代,包括各種小堆。

同樣,上海電氣在新能源領域,在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領域都已經實現了整體佈局,包括我們現在佔有中國的海上風電30%以上的裝機的份額等。

李策:我們看到在中國品牌日上有一個非常新穎的亮點,就是上海電氣用一幅國風長卷來展現了零碳理念,叫做“零碳千里江山圖”,有很多的觀眾肯定是沒有看到,那您為我們來講解一下,這背後的創意和亮點是什麼?

張洪斌:通過千里江山圖綜合展示了上海電氣在能源裝備和工業裝備整體的産業佈局。通過畫卷的形式可以將上海電氣的主裝備和應用場景進行更好的展示。上海電氣面向於能源和工業的主裝備,主要在佈局在沙戈荒大基地、海上能源大基地、零碳工業園區三個場景,通過畫卷的形式展示,將我們的裝備和觀眾的互動能夠相互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的畫卷能夠活起來,也能夠增加參觀的觀眾們對這個裝備的理解和認識。

李策:如果説落實到實際的實踐領域,我們有什麼樣的實際項目或者技術創新來支持零碳理念的實現呢?

張洪斌:例如上海電氣已經實現了剛才所提到的,在大唐東營,我們做了全球供電最低煤耗機組,發電煤耗248.86g/kWh。同樣,我們在海南大唐的燃機上面也實現了摻氫7%的重型燃機,現在已經供給了全國大概30%以上的海上風電的基礎;我們在迪拜做了全球最大的950兆瓦光伏光熱的混合發電。這幾個在去年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作為主展示電站,進行了全球的推介。同樣道理,我們也通過多種的工業驅動、海水淡化等新的節能技術,在工業的各層領域中,提供各種節能減碳的新技術,實現整個雙碳社會的建設。

李策:在技術領域,我們耳熟能詳的國家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創新,比如“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等,那麼上海電氣肯定也有自己在技術上的創新亮點。最近幾年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在技術難關上加以突破的呢?

張洪斌:上海電氣在能源領域,最近幾年,取得了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産權,面向於國家重大需求的一些技術突破。例如我們現在專門做的是300兆瓦級的F級重型燃機,在兩個月前正式在上海下線了。同時我們歷經八年的時間,前後投入了8億元,為國家的核電CAP1400提供的RUV濕繞組的核電主泵,那麼這條主泵也實現了全球的首臺業績,助推了我們國家CAP1400的國産化示範電站順利投運。

上海電氣同時在風電領域已經成功研發了16到18兆瓦級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最近也剛剛承接了批量化的訂單。同時我們做的4兆瓦級的漂浮式的風機也已經在去年在福建的南日島順利下水,來試運行。在大型的電解水制氫領域,上海電氣最新的技術已經突破了單體的能量密度在每平方米達到1萬安培,綜合的直流電耗達到現在最領先的3.77度每標方的世界級技術水平,並且得到了外方的技術認證。

構建零碳産業園區是推進國家雙碳戰略的抓手

李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構建零碳産業園區是一個很好的整體解決方案,在這個方面我們有沒有比較好的實踐案例?

張洪斌:上海電氣因為有能源裝備和工業裝備的整體裝備基礎,通過裝備的基礎再將我們整個的技術路線進行打通,能夠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在這樣的系統解決方案過程中,園區的綜合能源又存在着一些比較典型的難點,因為園區中的企業大體量規模較少,以企業單體來去做綜合能源往往存在一些供給端的不足,也包括協調性不足等問題。

所以以園區為邊界範圍,是推進整體國家雙碳戰略過程的非常好的抓手,以長三角來為例,長三角佔全國的這樣的公共園區接近1/5,而且很多的園區都是面向於出口型的,在歐盟當前的碳邊境稅管理這樣的一個大背景情況之下。

那麼實際上面對出口型的園區,如何能夠實現加速零碳化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對於上海電氣,第一,已經聯合了國內大概有11家不同的單位,包括能源交易所、電網公司、裝備類企業、園區、認證企業等,我們編制了上海市的零碳産業園區。第二,上海電氣依託自身在能源和裝備的優勢,我們在自己的園區之內,例如在廣東汕頭,我們自己的風電園區內,三年前就已經率先實現了零碳的園區。我們整體通過風、光、儲、充整體的這樣的一個綜合解決方案,實現了整個園區中的綠碳化,而且當前還是我們廣東地區單體最大的綜合能源的示範的項目。第三,我們通過能效提升、能源替代和循環利用三種路徑來推進我們在工業園區實現整體零碳目標的解決方案,各種不同的項目正在推進中。

李策:核電是清潔能源,代表了先進的技術製造,但是也要發掘它的商業價值,從市場化角度,您怎麼來觀察和看待核電?

張洪斌:核電在未來國家的整個能源體系扮演着重要作用。它的平均年發電小時數應該在7,000到8,000小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它實際上會在今後的雙碳或者零碳的整個供電體系,或者説國家現在講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着重要的“壓艙石”角色。它不僅僅是清潔的,而且是一個穩定的電源,所以我們覺得核電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其實會有更多的發展前景。

破解新能源發展困境 技術是驅動發展的主力

李策:我們很多觀眾比較關心的是國內現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環境,比如説風機、光伏、動力電池,那麼從上下游整個産業鏈來講,大家都認為目前特別“卷”,競爭非常激烈,那麼我們與中東、美國、歐洲等地相比,現在國內的新能源産業是一個怎樣的發展態勢?目前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您覺得未來的前景如何?

張洪斌:坦率地講,據統計,全球的新能源中的裝備中的産能,除了風電的國內裝機大概佔全球的市場的份額的近70%外,其他像動力電池已經超過80%,光伏接近90%,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是中國的裝備供給到了全球,那麼從這些新能源的企業最近披露的年報中也可以看到,其實我們新能源的裝備企業,海外佔比都在快速提升,增速相對較低的還是風電。

在海外,也有一些典型的風機的製造企業,但是在光伏、動力電池、儲能、氫能等領域,包括上海電氣在內的國內的新能源裝備企業,已經是這個市場中的主角,美國、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能源的主力市場。

在這些重要市場中,現在已經由原先的競爭模式,比如我們在這裡生産,通過出口貿易的方式去做,已經慢慢轉換為我們所謂的“國際版 2.0版本”——通過就地生産、就地採購,來就地組裝和就地調試,實現了由工程驅動走向裝備驅動。

從長遠來看,整個全球的新能源市場還會呈現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包括中美發表陽光之鄉會談後,所定的新能源發展的目標,其實嚴格上還有大概三倍的目標。所以我覺得長遠來看,新能源的發展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李策:很多新能源企業,比如單晶硅、多晶硅到現在的鈣鈦礦技術,還有儲能、氫能這樣的一些變革,我們也可以説成是迭代,可能我們國內要在成本上降本增效,然後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那麼對於現在,行業“卷到”這樣的一個程度,如果要有新的發展路徑的話,您覺得是“走出去”比較好,還是繼續在國內去深耕這個行業?

張洪斌:首先這個行業的“卷”,都是雙引號了,都是相對的“卷”。從各家的年報披露的情況來看,盈利變化的情況其實是比較差異化的,所以我並不覺得所謂不同類型的企業是不是要進入到這個類型。

其實新能源主要的競爭主線依然還是技術。技術是競爭的主線,在這個競爭的技術主線上,在技術競爭和規模化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成本的下降曲線。現在會下降得非常快,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卷”的概念。所以我們覺得在這過程中,技術依然是驅動發展過程中的主力。不同的主體,不管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其實大家都在追求技術的過程之中持續地投入,尤其領先的企業依然都在擴大規模持續投入。

所以第一,我覺得並不存在所謂的“不同類型”還有沒有機會,因為對技術的追求是永恒的。第二,對於整體佈局的情況,我覺得後續發展可能會慢慢走向“分區”,像歐洲、美國、中東這樣的主力市場會形成區域性的裝備和生産之間的一個佈局,我們稱之為區域的全球化。

李策: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這個過程中,上海電氣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之下是如何加強國際合作的?在國際合作方面有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呢?

張洪斌:全球化其實一直是上海電氣發展的本色。作為一家全球佈局的公司,我們現在主要是通過三種路徑“走出去”。

第一種方式是工程“走出去”,上一屆已經在全球大概35個國家,140多個子公司、分公司或者辦事處有我們的項目。第二是資本“走出去”,我們通過一些海外並購,在歐洲也有一些典型的企業資本並購。第三,通過産能的“走出去”,即就近的消費地進行裝備的、産能的投入。這三種模式都是圍繞國家的“一帶一路”進行佈局的典型項目。像我們在巴基斯坦做的兩台66萬的這樣等級的煤電站,其實也已經是去年就正式投運了,一直名列在巴基斯坦整體煤電的排名的第一名。另外,我們在中東的迪拜也建造了全球最大的950兆瓦的光熱光伏複合太陽能電站項目,這個項目也是在去年整體“一塔三槽+光伏”太陽能發電組合進行了投運。所以整體上,我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將技術、裝備和我們的知識“走出去”,來服務全球的“一帶一路”,也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帶來相應的回報和回饋。

李策:您也提到了關於業務模式的轉變,比如説由集中向分散轉變這樣的特徵,那麼具體的轉型如何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部門包括企業是如何來適應能源的演變形式呢?

張洪斌:會隨着需求的變化來做相應的改變。我們傳統的方式都是通過遠端,電從遠端來,那麼現在隨着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等新技術的演變,其實“電從身邊來”也會變成一種常態。這就提到了能源的供給形式會從原先的大型的集中式向小型的分散式轉變,兩種形式也會有同時並存的形式。在這種並存的形勢下,歐盟碳關稅所帶來的典型的園區自身的綠電化的過程,這樣的典型技術演變或者商業模式演變——由原先的發、輸、變、配、用這種遠程傳輸的模式,走向現在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分散式的就地集中的方式。

在源網荷儲一體化的過程中,上海電氣實際上是發揮了我們在能源裝備、工業裝備、控制裝備整體的競爭優勢,我們正在大力開拓源網荷儲整體解決方案、技術研發,包括典型工業的示範。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我們能夠把在對於源端、對於不同發電形式中的理解,包括在負荷側,對於工業用電裝備在不同應用場景上所體現出的用電特點和典型要求,能夠通過數控算法,將源端和荷端之間不同的需求,包括冷熱電負荷的不同形式進行組合,形成整體解決方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上海電氣也正在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包括技術研發中的攻關,希望能夠在源網荷儲一體化的過程中,達到上海電氣獨有的競爭優勢。

長時儲能要求提高 發展不同裝備的耦合技術

李策:我們都知道綠色化、數智化推動中國的高端製造全球化,在這個聚焦話題之下,上海電氣肯定做了很多突出貢獻,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您覺得在未來,不管是品牌建設還是戰略轉型上,企業會有什麼樣的突破和改變呢?

張洪斌:回顧我們過往走過的能源裝備的路徑,其實還是以傳統能源提升作為主體。現在面向未來“雙碳”的背景下,包括現在全球化這樣的一個整體大環境,我們覺得整體上在國內,未來大體上是以能源中的新能源來作為主體,比重會越來越大。

國內新能源的總體發展大體上是兩塊。一塊是以大基地為主體的大型千萬級等級的以外送電為主體的集中式大基地建設,在這個方面,由於環境相對惡劣,且對於新能源中大型化、抗風沙性等整體技術的要求提升,因此對於新能源的裝備、長時儲能的技術的要求都大大提高。所以我們覺得,大基地是對於我們整體上大型化的裝備長時的儲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一塊就是以負荷側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所體現出的技術和裝備,以及産業上的要求,更多的是以綜合的解決方案,將源端的發電和負荷側的用電,包括整體之間的調控和控制能夠融合在一起,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我們國內可能大的趨勢就是這兩塊,所以上海電氣面向於國內的需求,整體是圍繞這兩塊來進行産業和技術的研發。

面向於海外又有些差異。海外方面,以歐洲為例,1GW、2GW級的大型海上的風電已經進入常態化的建設了,那麼這時候它提到的更多的是綠電,不僅僅是傳輸,而是綠電本身的就地轉化,比如海上風電的規模化制氫。那麼這就提到了新能源不同裝備之間的耦合,像歐洲就會在海外變成典型的一個應用趨勢。現在中東進入沙漠化規模化的發展過程中,也作為這樣的一個轉化過程。像我們在中東、沙特所觀察到的,現在以大型的新能源和制氫、制氨、制醇能夠耦合的新形式也出現了,所以我們覺得還要有更多的將新能源不同裝備之間的耦合技術,作為我們今後發展的一個方向。

同樣前提也提到了面向海外的新能源市場,就地化的裝備由工程驅動走向裝備驅動的本體化戰略,其實也會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競爭策略。

(製片人:李策,統籌:閆家蓬 湯艾一)

編輯:賈凡 責任編輯:羅川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