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區旗山湖公園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草長鶯飛,來自北京、參加“山海生態攝影營”的13歲小遊客蕭景溪,與福州的生態美景撞了個滿懷。“我拍到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蕭景溪感慨地説,“這種‘國寶’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要求非常高,説明福州生態特別好,有機會我還要來。”
福州,又稱榕城,生態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福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為載體,興林、治水、建綠道、擴公園,“綠色家底”越來越厚。2023年10月28日,福州榮獲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是中國唯一獲此榮譽的城市。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百姓福祉,讓福州市民的“生態福利”越來越多。2023年,福州空氣質量排名全國重點城市第4位,獲歷史最佳成績。串珠公園、口袋公園、山地郊野公園……漫步福州城,公園星羅棋佈,福道綿延四方,內河清澈流淌,山林觸手可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3平方米,書寫出生態宜居的幸福畫卷。
打出“組合拳”,讓城市越來越綠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3月16日,家住鼓樓區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林子航,跟著家長走進西湖公園的大門,望著路旁一棵棵垂柳,情不自禁地背誦了語文課上新學的古詩。
“仙橋柳色”是福州西湖八景之一,加上柳堤兩側隨春風盛開的碧桃花,共同裝點出“桃紅柳綠”的美景。陽春三月,前來西湖踏青、觀柳、賞花的市民絡繹不絕。
其實,這種近在眼前的生態福利,並非與生俱來。曾經,福州西湖也受到“城市病”困擾:雨污排入、多處淤泥、水流停滯……
治理西湖,考驗著施政者的擔當與智慧。多年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親自推動的西湖治理實踐,福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對西湖及周邊水系開展全面綜合治理,通過沿河截污、湖體清淤、推流活水等措施,讓西湖重回辛棄疾筆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的動人美景,成為城市中心的一顆園林明珠。
以西湖治理為代表,福州針對城區內河和湖泊水庫進行綜合整治提升,改善內河水質,實現河湖活水循環,把100多條城區內河建成百里水上福道,打造人水和諧共生的宜居之城,還開發內河旅遊及相關多元業態。
近年來,福州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除了綜合治理水系、去除“生態傷疤”,還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植樹築綠、修復生態,就是其中一項。
又到一年植樹節。3月11日,在花海公園江邊水閘附近,冒著濛濛細雨,市民林月穗一家三口齊上陣,合力栽下一株新綠。“這是我們一家連續第3年參加植樹節活動。”林月穗説。
全民動員,向綠而行。去年,福州市完成植樹造林4.97萬畝,超額完成任務。今年,福州市還將實施年造林任務6.5萬畝。不斷擴大的城市綠色版圖,映襯出“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畫裏”的壯美畫卷。
建成千座公園,增添百姓生態福祉
福州城區擁有58座山體、156條內河,是一座“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中有水、山水交融”的山水城市。如今,城市的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如何把山水美景變成群眾可感可及的生態福利?
位於倉山區的流花溪,全長約4.4公里,曾經水葫蘆茂密,黑臭現象嚴重,河道裏垃圾成片,部分河道被完全填埋。經過治理,淤泥被清走,河道拓寬,並連通了洪灣河、浦上河、臺嶼河、烏龍江,恢復了水流潺潺、碧波盪漾的美景。
為了讓治理後的流花溪成為群眾的生態福地,福州探索建設串珠公園,在河道兩岸種植了榕樹、樟樹等大小喬木近50個品種9000多株,新增綠道9公里,綠化面積達17萬平方米。家住流花溪沿線的市民溫美姜説:“以前去離家最近的公園也要步行3公里,現在真是抬腳可達!”
沿河建設串珠公園,是福州結合內河治理,在全國首次提出的公園建設理念。目前,福州利用濱河綠道,建設了貼近服務市民的串珠公園379個,串聯建設提升公園綠地約320公頃,通過“串珠成線”,形成連續不斷、縱橫交錯的城市生態走廊。
因山就勢建設郊野公園,是福州推動公園建設的另一項新探索。位於鼓樓區、2016年開建的福山郊野公園,以綠道串聯大腹山、五鳳山、科蹄山三座山體,形成以看山看水看城為特色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園,還吸引白鷴、鳳頭鷹等珍稀鳥類在這裡出現,成為市民休閒福地、自然科普基地。
如今,福州已建成630公里城市休閒步行綠道、近1500個公園和5000多畝濱河公園綠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構建了涵蓋自然保護地、閩江流域、城市公園綠地、街頭綠地等的公園體系。
此外,福州還創新“公園+”模式,利用公園打造不同特色的公共休閒空間,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綠色生態休閒空間、兒童遊樂成長空間、適老康養空間、文化共享空間……各類城市空間的打造,讓市民與公園綠地的聯絡更加緊密。2021年,福州獲評全國十大“大美之城”,市民最滿意的就是公園綠地。
抓好頂層設計,用制度為生態護航
每到冬天,位於長樂區的閩江河口濕地就熱鬧起來,成群的候鳥如約而至。閩江河口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驛站,每年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總數超過5萬隻,擁有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
為保護好閩江河口濕地,福州市在2010年就頒布相關管理辦法,並於2017年進行了修正,讓濕地保護一直有章可循。去年初,進行全面修訂的《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與時俱進為濕地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用法治護航濕地保護,是福州持續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的縮影。福州先後印發實施《福州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18—2025)》等規劃文件,同時以“生態優先”為指導思想,制定頒布《福州市環境保護條例》等18部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3月14日是福州市“河長日”。當天,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開展“河長日”暨“護河愛水、清潔家園”活動,到一線察看湖體水質和公園綠化工作,並揮鍬鏟土、提桶澆水、合力種樹,為公園增添勃勃生機。
“河長日”是福州以上帶下促進各級河長積極履職的重要制度創新。福州將“河長日”寫入《福州市全域治水條例》,在水質全面提升目標完成之前,將每月14日都作為“河長日”,疊加開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通過高位推進、全力攻堅,換來一條條清清河流,推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河湖水質提升項目”入選“2023年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十件實事”。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福州一張“燙金名片”。去年10月28日舉行的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頒獎活動上,國際專家評審團點評的福州亮點為:聚焦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創新實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生態友好的“千園之城”。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福州市領導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揮福州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建設山清水秀城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讓老百姓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