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京津冀篇丨向“新”而行看協同——京津冀聯合打造科創新生態

副標題:

來源:新華網  |  2024-02-08 10:50:22
新華網 | 2024-02-08 10:50:2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開“新”路、破“新”局、育“新”苗。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有著紮實的創新基礎和雄厚的實力。“協同而行”十年來,三地攜手打造創新共同體,激發發展新活力。

  開“新”路

  晨光剛爬上枝頭,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建龍,已經在乘車前往河北衡水的路上,準備考察企業新一處智慧農場的項目場地。

  談起公司的跨越式發展,胡建龍記憶猶新。落子濱海-中關村科技園5年來,企業的年訂單額從100萬元增長到了5000萬元。從對接北京科研資源,到協調天津辦公場地,園區與京津主管部門的合力,令胡建龍的“同城感”愈發強烈。

  “我們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與北京中關村一致的政策環境。”胡建龍的感受,體現的正是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區域局限的努力。他的故事並非個例。

2月3日拍攝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趙子碩 攝

2月3日拍攝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趙子碩 攝

  “自2018年入駐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我們已取得11項專利授權。”易度河北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史文寶表示,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北京中關村“帶土移植”的創新生態。

  走政策合力“新路”,放棄孤軍奮戰“老路”。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三地的科技創新優勢得以疊加,企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據統計,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家。

  近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佈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顯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12.9%。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副主任邢其冬認為,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機構和項目將在京津冀的廣闊“試驗田”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三地的未來願景明確而清晰。

  破“新”局

  科研成果已就緒,中試驗證的“寶地”卻難尋,這是不少科創企業共同面臨的“成長煩惱”。如何破解科創成果轉化的中期困局,三地以協同作答。

  臨近春節,位於河北三河燕郊高新區的聯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一片忙碌。智慧搬運機器人往來穿梭,操作臺上工作人員正熟練地將零件按順序加裝到服務器機箱內,僅十幾分鐘,一台服務器在流水線上裝配完成。

  這是首家落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北京企業。“把製造基地放在這裡,起步相對容易,未來發展空間也大。”公司董事長楊政和説。

  作為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産業加速基地設立在了河北。“這裡既是中試平臺,也是産業加速基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産業運營經理任睿傑説。

聯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服務器。(新華社發) 常鳴攝

聯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服務器。(新華社發) 常鳴攝

  十年來,一批優質中試及製造基地在三地拔節而起,打破了過去土地、技術等生産要素的局限。研發、中試、製造、銷售……科創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成長脈絡,在協同背景下越發成熟。

  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局等主管部門已構建起“市-區-園區”三級對接網絡,從不同層次推動成果供需對接、科研資源互聯互通。

  “通過‘雙創’賽事推薦、科研院所對接等途徑,目前我們已有30余項科技成果在保定落地、紮根。”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負責人張曙光表示,三地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的融合發展,使得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路徑已然成為現實。

  育“新”苗

  江河起于溪川,山林始於苗芽。凝聚三方智慧扶小助微,是培育科創土壤的又一重點領域。

  走進位於武清開發區的天津京津科學技術研究院,展示墻上是創立以來孵化的各類中小企業信息。自成立以來,研究院已累計為超過40個企業提供孵化及技術支持服務。

  2017年11月,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河北省科學院等單位聯合發起下,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正式成立,超過百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入,天津京津科學技術研究院正是聯盟的成果之一。

  “新孵化的礦山智慧安全項目,不僅有全國首臺套成果,而且已經完成了千萬級的融資。”天津京津科學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孫致祥表示,聯盟成立以來,整合專利達到8000余項,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100余項。

2023年在天津開園的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景。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2023年在天津開園的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景。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從科技創新中要增量,從科研項目中找産業。近年來,三地科創協同的“苗”已結出許多産業協同的“果”。

  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加強與北京創新資源對接,累計註冊企業超1200家;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南開大學等共同打造7個技術創新平臺;三地共同完成高端工業母機等6條産業鏈圖譜繪製……天津市發改委主任戴永康表示,京津冀的科創協同已經成為産業興旺的優良“催化劑”。

  “未來三地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在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科創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機制,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戴永康説。(記者郭方達、白佳麗、齊雷傑)

編輯:邊境佳 責任編輯:羅川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閱讀: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京津冀篇丨向“新”而行看協同——京津冀聯合打造科創新生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