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海銀灘之上,漂浮著一座座“藍色寶庫”。在這片“藍色寶庫”之下,“藏”的正是一個村的致富之寶——鮑魚。連江安凱鄉同心村,依靠天然的良好水質,把鮑魚産業做成村民的“金飯碗”,解鎖了鄉村振興的獨特“密碼”。
同心村全村僅218戶,人口707人,而2021年的鮑魚年産量達到1700多噸,産值已突破1.7億元。小漁村産值年年攀升、致富道路越走越寬,其背後農業銀行為其量身打造的一條長期、共惠的“金融綠色通道”不可忽視;不僅成功解決村民生産的後顧之憂,也助為産業年産值躍升貢獻了金融支持“三農”的力量。
“千萬級”金融扶持
同心村位於安凱鄉東部,黃岐半島中北部。這裡三面靠山,正面靠海,轄區海區及灘塗面積1000多畝。
每年的這個時候是當地村民對鮑魚進行“分苗”的季節性轉換時節。“今年的鮑魚生長的不錯,個頭大活力足。”在海區魚排上,村民楊建平將一籠籠鮑魚從海上拉上來。過水沖洗後,幾名聘請的工人分工進行挑揀分框。鮑魚將根據生長形勢區分後重新“安家”。
鮑魚的生長週期約在15個月,而分苗也是“窺見”鮑魚産量的一個階段。“多虧了從農業銀行連江丹鳳支行及時貸來的30萬貸款,讓這批皺紋盤鮑及時採購回來。”楊建平感激地説道。
從魚排搭建、鮑魚苗採購、飼料購買、鮑魚損耗、人力運輸成本等“一條鏈”下來,都需要大量的養殖成本。為此農行連江支行為養殖戶提供信貸支持。“村兩委協助我們對村民的海區租金憑證開展驗證,進一步明確資金的使用用途,也加快了信貸資金的投放。”農行連江縣丹鳳支行黨支部書記張康武説道。
從2019年開始,農行連江丹鳳支行為該村提供首批信貸支持。“同心村是富有特色的漁村,我們對該村的情況十分熟悉。為此,農行也不斷對該村産業加大力度支持。”張康武説,尤其是同心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走出了很多沿海漁村的特色道路與做法,十分值得推廣。
截至2022年末,農行連江縣丹鳳支行已為同心村累計發放惠農e貸金額3170萬元,支持農戶102戶。
開闢特色“綠通”
連江鮑魚養殖始於1989年,自2014年起發展成連江養殖支柱産業。2020年,連江鮑魚産量約為5.1萬噸,約佔全國産量30%,産值約50.19億元,連續多年雄居全國縣級榜首。
“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連江”。怎麼將鮑魚産業“由點擴面,單一走向多元”發展,這是同心村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林連忠一直在探尋的道路。
去年9月份,同心村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同心村經濟合作社成立了連江同心漁旅發展有限公司,委託廣州格林森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該村的漁旅經濟資源整合、經營等工作。
“這個平臺的成立,得到了農行的大力支持。”林連忠介紹,村兩委們在資金籌措渠道有限的情況下,農行為其開闢了綠色通道。“不到一週時間,200萬元貸款就發放到賬了。”
“我們將運用團隊豐富的管理優勢,通過文旅業態的植入與推廣方式將同心的知名度提升,打造鮑魚品牌,進一步增加村財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出力。”格林森公司董事長薛劍敏説道。
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同心村大力發展鮑魚全産業鏈,建起了咖啡屋、房車和民宿,積極推廣鮑魚品牌文化“我要鮑鮑”。“‘鮑帥、鮑美’兩個人物IP現在是我們村的網紅了。”林連忠欣喜地表示,該村建成的觀景平臺、新繪海堤、崖壁棧道、海上體驗中心等進一步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
未來,同心村將全力打造鮑魚等養殖業産業鏈,推動“養殖+旅遊”産業融合,把同心村變得更美、鮑魚産業做大做強、讓村民的腰包更鼓。“讓農業有幹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奔頭,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天就能變成現實。”林連忠如是説。
金融服務進鄉村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振興。
“受惠于農行金融服務傾力支持,我們村去年産量達到1900多噸,産值已經超過2個億了,人均收入已達到6萬多元。”林連忠開心地對農行工作人員説。
鮑魚養殖作為當地的主打産業,同心村還將鮑魚植入“同心鮑”品牌,結合海上捕撈和海帶、牡蠣養殖等涉海生産産業,讓一個漁村的海洋産業畫卷徐徐展開,並大力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斷衍生産業鏈、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從經濟薄弱村到經濟樣板村的華麗轉變。
這只是農行服務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我們成立‘三農’工作室,‘點對點、一對一’開展金融服務進鄉村活動,在重點養殖村、邊遠村居實行駐點服務、流動服務、巡迴服務,設立收單服務點。”農行連江縣丹鳳支行黨支部書記、“三農”工作室主任張康武説。
據了解,農行進村駐點為村民更換了三代社保卡、為個體工商戶辦理了聚合碼、為海上養殖戶開通了數字人民幣錢包、個人養老金賬戶,為村民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近年來,農行連江縣支行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總行谷澍董事長赴閩調研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惠農e貸“擴面、增量、提質、增效”,指導轄內網點突出重點産業扶持、精準服務縣域經濟。截至2022年末,農行連江縣支行惠農e貸餘額1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億元,支持農戶6000多戶。(記者 王佔艷 顏學輝 通訊員 鄭曉昭 /文 原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