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化改革,“兩山”轉化路更寬

副標題:

來源:福建日報  |  2023-03-28 11:48:10
福建日報 | 2023-03-28 11:48:10
原標題:深化改革,“兩山”轉化路更寬
正在加載

三明森林生態環境優美。羅文津 攝

閩山蒼蒼,綠浪滾滾。

福建是全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二十多年前,林農們守着“金山銀山”卻過着窮日子。

林業的高質量發展,事關萬千林農切身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在福建工作時親自主導、大力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行“分山到戶、均林到人”,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2021年3月23日,在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習近平指出,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殷殷囑託牢記心間。兩年來,福建省、三明市持之以恒以問題為導向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努力建設現代林業強省,促進“林業發展、林農增收、林區繁榮”。

改革創新

生態産品闖市場

3月23日,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內忙碌而有序。

“辦事越來越方便!能辦的事也越來越多了!”作為這裡的“常客”,高橋鎮新坡村的張祖暖對這裡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回憶起兩年前在林權流轉交易服務窗口與總書記交談的情景,老張仍然難以按捺內心的激動,感覺仿佛就在昨天:“總書記問我這次流轉了多少畝,辦證要不要收費,多久可以拿到新證。”

同樣的問題,兩年後又有了新答案。張祖暖前不久在這裡花費188.6萬元流轉了403畝林子;得益於林權類不動産登記“共享聯辦、全程免費”服務,拿到新證的時間從兩年前的5天縮短到3天左右。

林農滿意,源於改革的深化。

去年9月26日,福建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這裡揭牌,新的交易系統也於當天啟動運營,標誌着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升級為全省首個區域性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平臺。

圍繞“探索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三明市以中心升級為抓手,在五個月內完成了手續審批、企業組建、規則制定、系統改造等任務,實現平臺提升、入市交易的階段性目標。

“目前交易中心可提供林業的林權流轉、林産品供銷、農林物資(服務)採購,農業的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知識産權流轉等5大類品種交易。”福建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強介紹説。

越來越多的生態産品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開業首日,系統共上線交易項目39個(其中農業類品種24個、林業類品種15個),兩個小時的交易時段經多輪激烈競價,累計成交24個項目,成交金額超2000萬元,最高溢價標的高出底價128萬元,溢價率高達128%。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當天還有兩個南平市的林權流轉項目順利成交。這也標誌着該中心在品種多樣化、服務多元化、運營市場化、交易區域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前的選擇僅局限於本地,這個平臺目前已有遍及八閩的2000多個會員,100多家林場、林業上市公司、村集體,在這裡發佈林業生産相關項目的招投標信息,比如病蟲害防治、撫育施肥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競標,增收渠道更多了。”張祖暖告訴記者。

“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市場競爭更充分。信息面更廣更透明,當然競爭也更激烈,既倒逼林農提高自己能力,也給了招標方更多的議價權。”林強告訴記者,中心掛牌運營以來,目前交易中心交易金額已突破2.3億元。下一步,中心將全力以赴貫徹落實“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幹爭效”行動,打造立足三明、輻射全省、接軌全國的區域性農村産權交易平臺,讓更多的生態産品變成真金白銀。

現代經營

林場、集體、林農“三增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

林改分山到戶後,林權分散化,經營碎片化,制約着林業的高質量發展。福建探索“聯合經營”來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以破解這一普遍難題。

聯合經營的一方是龍頭企業或國有林場,另一方是村集體、林業大戶、林農。聯結雙方的則是“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四共一體”合作模式。

以張祖暖為例,今年他又拿出100畝林地與官莊國有林場開展合作造林。按照“四共一體”模式,他只需提供林地,後續工作全部由國有林場完成,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這一經營管理模式的探索,實現了多方共贏。

廣大林農有了“定心丸”。林業經營投入大、周期長,一個輪伐期二三十年。聯合造林的模式把林農收益以“林票”的形式發放到林農手中,一旦將來有資金需要,就可以把自己手中的林票交易變現。

國有林場有了“新舞臺”。國有林場通過擴大森林資源經營面積總量,也得到了發展壯大。據測算,合作造林投資收益率可以增加8%~10%。

村集體收入有了新保障。沙縣區富口鎮東部片區黨總支書記算了筆賬,一個輪伐期後,官莊林場將以每畝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購,相比自己管理每畝平均出材率僅為7立方米,收益大增,到砍伐期後,村集體將增收22萬餘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林農、村集體選擇這一新模式。

“我們和明溪國有林場開展場村合作142畝,發放林票10.224萬元。”提及此事,三明市明溪縣胡坊鎮福西村黨支部書記王桂平滿臉笑容。福西村是明溪國有林場首個合作造林簽約試點村。截至去年底,雙方合作造林累計663畝,發放林票47.192萬元。

通過“聯合經營”,2021年以來,三明國有林場場村合作經營森林增加6萬餘畝,帶動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適度規模經營也在有序推進,三明全市累計建立各類林業經營組織3098家,經營面積佔全市集體商品林地近六成。

一系列配套改革,助力林業現代化經營管理,源源不竭的金融活水“精準澆灌”萬重青山。

在率先探索“林票”“碳票”制度改革的基礎上,三明市針對林業金融産品“短融長投”的矛盾、不良貸款抵押林權處置難等問題制定《三明銀行保險機構支持林票、碳票改革工作方案》《金融支持林改再出發的若干措施》,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發展的積極性。

根據不同樹種林齡、不同産業、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開發“福林貸2.0版”“益林貸2.0”“林票貸”“碳匯貸”和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等林業金融産品,推動林業金融産品提檔升級;以碳票為抵押物,沙縣發出首筆“福農·碳票貸”30萬元。2021年以來,三明全市新增各類林業信貸38億元,解發展之渴,鼓林農腰包。

産業融合

讓山綠起來人民富起來

“我們要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産’文章,繼續做大農業特色産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更多林場辦得‘風生水起’,讓山都綠起來、讓人民都富起來。”3月,省委書記周祖翼在寧德市調研時指出。

兩年前在沙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景,魏發松仍然記憶猶新。魏發松是三明市沙縣區鳳崗街道際硋村的村民,也是林改的受益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往我們只會計算砍樹能掙多少錢,現在也學會了算生態賬、長遠賬。”

兩年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林場,並取名為青山綠水家庭林場,把目光投向了林下經濟,嘗試走“不砍樹也能致富”的路子。去年,他租下位於沙縣區馬岩山莊的300畝林地,林下種植穿山龍、牛奶根、草珊瑚、黃精等中藥材。

之所以種植這些品種,老魏經過深思熟慮。他説,穿山龍、牛奶根都是沙縣小吃傳統燉罐調味秘方的重要原料。隨着沙縣小吃産業快速發展,需求量越來越大,銷路不成問題。杉木成熟需要20多年。而林下作物成熟時間短,穿山龍、牛奶根三年左右時間就可以收穫。發展林下經濟,可以縮短林業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經過測算,這批林下作物可實現增收20余萬元。

生態與産業同頻,一二三産共振。目前,三明正在以林藥、林菌及沙縣小吃配料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持續抓好華潤三九等龍頭藥企合作,做大筍竹、油茶、苗木花卉等綠色富民産業。2022年實現綠色富民産業産值620億元,帶動從業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林改賦予百姓更多生産資料和致富渠道。除了林下産品,風景、空氣也成了“搶手貨”。通過實施“森林康養+觀鳥休閒、中醫理療”等模式,開發特色業態産品,截至目前,三明已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34個,開發碳票項目40個、碳減排量94.5萬噸。2022年,三明市林業總産值達1262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達7107元,佔可支配收入的近1/3。(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馬丹鳳 通訊員 許琰 江祎哲)

編輯:鄭育紅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閱讀:福建:深化改革,“兩山”轉化路更寬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