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償債隱憂
高速公路行業具有初期高投入、回報期長的特點。在當前發展模式下,省級高速公路建設主體債務規模無疑將會持續擴大。通行費收入維持利息支付及少量債務償付滾動的模式或要經受挑戰。
“大多數建設主體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對利息的償付倍數不足兩倍,部分企業甚至達到了一倍左右,反映實業的償付能力相當有限。”某信用評級公司評級總監對記者説,“多數建設主體的利息覆蓋倍數呈下降趨勢,反映出利息增加的速度高於公司凈現金流的增速,‘十二五’期間的高投資或將繼續拉低償債能力。”
“2004年以前,我們建的高速公路項目,效益確實是非常好,毛利率甚至達到了90%以上。但是2004年以後,情況開始變差。從2006年到現在,我們的虧損已經超過100億元。現在我們下面通車的17個高速項目,只有4個是盈利的。”傅哲祥對記者説。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現在高速的建設造價為例,假設一條高速公路造價為1億元/公里,按照銀行貸款的一年期貸款利率6.56%來算,一年的利息為656萬元/公里。假設養護費按照最保守的成本的1.5%來算,為150萬元/公里。這樣算下來,每公里一年的支出成本為800萬元。如果只付利息的話,每天每公里的通行費收入也要在22000元以上,才能夠覆蓋成本。
“但是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從2008年到2010年三年,高速公路的上市公司中,每天每公里通行費收入平均超過22000元的只有3家:深圳高速、廣東高速和滬杭甬高速。”傅哲祥説。
實際上,多家高速公路的目標僅希望能夠按時“還本付息”,“盈利”是個奢侈的夢想。
“這些高速公路公司,追求的是一種現金流的平衡,只要資金週轉過來就可以了。不像上市公司一定要有利潤的回報。這樣,通行費收入要做到,第一能起碼覆蓋利息,第二就是要能維持運營管理養護。”吳新華説。
這一願望,實現起來並不簡單。
國家發改委委託北交大做的一份交通運輸體系債務問題研究顯示,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資産負債率已達70%以上。
另一個信號是:2011年7月8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發佈調級公告,將收費公路行業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原因是收費公路行業即將面臨龐大的短期債務償還壓力。
以去年爆出“違約風波”的雲南公投的數據為例,截止到2011年,新在建工程的累計投資需求為700億元,利息接近40億元,包括養護、人員工資的營業成本為22億元,加上管理費用1.6億元。而整個公司的年營業收入為49億元。
在資金壓力之下,全國多個高速公路項目出現了短暫停工現象。如陜北在建的陜西延(安)吳(起)高速公路26個標段中,因地方政府資金不到位,又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在銀根收緊下,工程款被大量拖欠,導致該標段陸續停工24個。
還有杭瑞高速湖南段停工事件,將豫湘兩省高速公路BOT合作項目推至風口浪尖。
近日,山西爆出7家省內煤炭企業通過BOT模式,每個集團出15個億元的資本金,籌措百億資金進入高速公路建設市場的新聞。山西省交通廳長段建國表示:今年高速公路建設資金渠道已基本落實,在建的23個項目工程施工隊伍已全部進場復工。
“這正是源於山西的資金缺口因為融資平臺貸不了款,那就換換想法,看能不能讓煤礦出錢。”交通部科學研究院交通財政與金融研究所所長胡方俊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我覺得煤礦進來也是對的,本來山西修路很大程度也是為了煤炭運輸。而且煤礦是國有的,從財政的角度説也應該支持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