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調查顯示半數民眾看不懂部委所公開財政預算

發佈時間: 2012年05月15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缺乏經濟分類是當前預算公開中的重要問題。”中國政法大學財稅經濟法研究所副所長施正文教授指出,經濟分類更能反映出錢具體花在了什麼地方。比如,一個項目功能分類説是用於教育,經濟分類則要解釋在教育這個大的範圍裏,工資、住房、車款各用了多少,這些指向的是錢的具體去向。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光認為,當前財政預算公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公開得還不夠詳細。他表示,如果在2016年之前能完成預算全本的公開,就會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暗箱操作的情況。

  “如果預算公開得夠詳細,很少存在老百姓看不懂的情況。” 鄧淑蓮指出,當政府預算公開做得很規範,社會上就會有相關的討論出現,財政專家也會站出來作解釋。這時候,老百姓就會知道面對預算公開應該問什麼、向誰問、如何找資料。而當老百姓會看、會問了,預算公開將會被進一步推進到更高的水平。

  未來部委公開預算應具備哪些特點?調查中,獲選率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通俗易懂”(74.6%)、“足夠公開”(70.2%)、“詳細”(67.4%)。其他依次是:“直接”(46.8%)、“能耐心解釋”(46.7%)、“簡明”(40.5%)等。

  預算公開要想制度化,首先要強化預算法治化程度

  鄧淑蓮表示,財政預算是否足夠公開是衡量政府透明度高低的重要指標,而當前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自身不透明。此外,從全球角度來講,預算公開是一個大趨勢,公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與政府國際形象挂鉤!

  “立法嚴重滯後和部門決心不大,是中央財政預算公開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鄧聯繁指出,預算公開是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利益分配的規範、利益格局的調整、部門權力的約束,阻力非常大。部門決心直接關係到預算公開的程度與水平。

  他認為,預算公開真正走向制度化,必須做出以下三方面的改革:首先要強化預算法治化程度,修改完善1994年出臺的《預算法》,改變預算公開立法嚴重滯後的局面;其次要切實保障公眾對於預算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特別是要暢通公眾參與預算公開全過程的渠道;最後要加強對預算公開中相關問題的監督與問責,增強部委預算公開的壓力與動力。

  “真正的預算公開應該由國務院制定預算公開的條例或者辦法,來規定預算公開中的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施正文説,老百姓如何獲得預算公開的資料、發現問題後向誰提出、相關部門誰來回復、何時回復、老百姓不滿意回復時如何處理等問題,都應該由法律法規加以規定。預算公開只有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監督,才會真正走向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

  調查中,94.5%的受訪者支持部委預算公開成為強制性規定,92.4%的人期待,國家制定部委預算公開的標準格式並強制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