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3日 1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社記者 趙承 鄭曉奕 王希

  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謀劃了“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經濟發展。從會議透出的信息看,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中國經濟在新的一年將呈現出轉型的新取向。

  一條鮮明主線:

  讓轉變發展方式貫穿始終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看,無論是總體把握,還是具體部署的六項工作,都體現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鮮明特點。

  談到轉變發展方式這個大課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説:“最核心的是調整經濟結構,這樣才能找到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增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新一年經濟結構調整,是一種全面深度的調整。從三次産業看,需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做強工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從“三駕馬車”看,需要擴大消費、優化投資結構、增創外貿新優勢。從城鄉區域看,需要推動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城鎮化發展新格局。這些調整,關係到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關係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成敗。

  一個基本取向:

  用積極穩健化解複雜局面

  與過去兩年相比,明年一方面要維持一定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要應對不斷加大的物價壓力,同時要下大力氣搞好結構調整,宏觀調控的目標正由以往相對單一變為逐漸多元。這也決定了宏觀調控政策需要更有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積極穩健、審慎靈活”,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由兩年來的‘適度寬鬆’轉向‘穩健’,引人注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在當前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貨幣政策轉向穩健,意在讓經濟運行的貨幣環境回歸常態,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

  一項緊迫任務:

  把穩物價擺在更突出位置

  最近幾個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逐月上升,11月份CPI同比上漲5.1%,通脹壓力較大。影響物價的因素,明年仍將繼續存在。穩定物價,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宏觀調控的緊迫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如果流動性偏高,同時大量流動性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將可能導致資源錯配,不但損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還可能嚴重影響居民福利,穩定物價具有穩定經濟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雙重意義。

  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表示,由於國內工業品整體供大於求、糧食連續豐收,加上貨幣政策正在進行調整,未來不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一套民生規劃:

  要扎紮實實辦上幾件實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十二五”開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紮實實辦幾件實事。安排的重點包括教育、醫療、衞生、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這些領域存在的問題,群眾反映比較強烈。

  收入問題是制約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擴大的要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這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可以採取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大對低收入群體補助力度等措施。

  一種強大動力:

  以改革開放加快經濟轉型

  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説,是體制機制的弊端造成的。發展方式轉而不快,關鍵在於改革有待進一步到位。

  張曉晶表示,改革的着力點,在於深化激勵和評價體系改革、要素價格市場化和財稅體制改革。例如增強消費拉動力,關鍵在於縮小收入差距、提升消費能力,而資源、工資、利率等要素價格市場化和財稅體制改革又是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基礎。“這些改革領域相互關聯,應全面推進。” (據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