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科技農業健康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整體推進改革對衝不確定性

資訊 來源:第一財經 2020年12月14日 09:4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臨近年底,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在此關鍵時點,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為“十四五”開局劃出重點,令人關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2021年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會議首提“需求側改革”、“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傳遞了重大信號;同時,強調整體推進改革開放,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供需兩端發力

  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專家認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涉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會議強調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是從經濟運行系統性角度來謀劃發展,重點是從供需兩個角度解決制約供需平衡的堵點、斷點和難點,這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以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態勢良好,但需求端的恢復慢于供給端,“三駕馬車”的恢復也並不均衡。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相對於投資和進出口的恢復速度,消費恢復明顯滯後。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內需不足導致供需兩端出現溫差。當前,我國消費需求恢復緩慢、投資需求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勢能減弱可能進一步向生産端傳導,制約經濟反彈高度,成為經濟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

  張連起表示,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給恢復難以長期持續,企業前期訂單耗盡後停産減産的可能性較大,需謹防供給需求“雙萎縮”風險。

  那麼,如何同時注重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從供給方面來看,要把改革的關鍵一招用好,在深層次改革上取得重大進展,加快完善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從需求方面來看,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強大潛能,緊密協調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好宏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調節,把國內市場的活力充分動員出來。

  恒大研究院分析師任澤平表示,需求側改革對當前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的邊際效益最大,增強消費和投資新基建是最重要抓手。從需求側改革內涵來看,一是著力點轉向擴大有效需求,提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疫後中國經濟恢復生産端快於需求端,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果,需求端改革可以帶來經濟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從供給端發力,供給創造需求,創新激發潛在需求。需求側改革更需要依託于增量市場的拓展,而非存量市場的代替。

  首提“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明確未來一段時間的監管態度和工作重點。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歷史上的壟斷,多屬於國有壟斷,處在石油、電信等國計民生相關領域,各方面風險是國家可控的。現在,形成了新的壟斷,處於大數據、互聯網等領域,這些壟斷是否會損害老百姓、中小企業利益,是政策層面需要考量的。像部分互聯網平臺,借由資本力量,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形成新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資本無序擴張可能帶來風險。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互聯網壟斷很容易帶來財富的“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富者更富。例如最近互聯網巨頭企業、資本相繼投入大量資源,採用熟悉的套路入局生鮮社區團購:先補貼、後壟斷。互聯網又一個風口呼之欲出,卻引來了眾多爭議。

  反壟斷旨在抑制市場負外部性,鼓勵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防範系統性風險。近期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主要官員密集發聲。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於《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外公開徵集意見,“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問題面臨嚴監管。

  12月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類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複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行業集中度提升,這是經濟成熟的標誌之一。但資本市場上“贏者通吃”的局面,可能阻斷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存。互聯網企業發展過程中,因為監管沒跟上行業發展,帶來監管套利行為,可能帶來資本無序擴張。當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仍然是不能突破的底線,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應當的。

  改革開放對衝發展的不確定性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會議要求,要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看似是發展問題,實則是改革開放問題。無論是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弱項,還是充分利用我國優勢條件挖掘內需潛力,都要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體推進改革開放”核心意思應是抓住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改革開放這個關鍵要素,對衝不穩定不確定性。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穩步恢復,但仍存在較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此次會議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金融風險近來屢屢被提及,近期多位監管層人士密集發聲穩杠桿、防風險,表明疫情過後的貨幣政策將顯著加大防風險考量。

  郭樹清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中指出了現階段的一系列風險隱患,如房地産“灰犀牛”、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銀行業不良資産反彈、一些中小金融機構資本缺口加速暴露等。

  央行行長易綱在《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中則提到當前“金融監管和風險處置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依然突出,市場紀律、破産威懾和懲戒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以社會穩定為由倒逼中央政府、中央銀行承擔高昂救助成本的問題仍未根本扭轉”。

  此外,永煤事件後,監管層立即表示將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及“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潛在金融風險的確不容忽視。2020年前三季度,廣義貨幣增速高出GDP名義增速9.5個百分點,總體杠桿率和分部門杠桿率出現反彈,金融機構壞賬風險需高度重視。中小銀行風險加速積聚,城商行、農商行的信貸資産質量承壓更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在較大型商業銀行更集中。疫情之下企業主營業務下滑、收入回款變差,財務費用上升,導致現金凈流入縮減,償債資金來源減少,企業債違約風險將有所上升。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疫情期間實體部門杠桿率大幅抬升、近期金融市場波瀾不斷,政策面正加大防風險考量。明年來看,房地産、政府隱性債務、中小銀行風險均是防範重點,尤其要關註明年二季度“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到期後可能出現不良貸款反彈風險。

經濟首頁
分享到: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