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與走罐——中醫傳統療法的現代應用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5年05月30日 23:36
北京青年報 | 2025年05月30日 23:3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一、拔罐和走罐基本原理

拔罐和走罐均屬於中醫"外治法",通過負壓作用刺激皮膚和經絡,達到"調氣血、通經絡、祛病邪"的效果。

二、核心作用機制

1.機械刺激效應:負壓使局部組織高度充血,毛細血管部分破裂形成淤血(罐印),激發造血系統功能。

2. 溫熱效應:罐內形成40-45℃微熱環境相當於局部熱療。

3. 神經調節:刺激皮部-經絡-臟腑反射通路,調節內臟功能。

三、具體作用

1. 循環系統改善:提高局部血氧飽和度, 促進淋巴回流(排毒效率提升)。

2. 免疫調節:增加白細胞數量(特別是淋巴細胞),提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3. 鎮痛作用:促使體內釋放內啡肽(天然止痛物質)。

4. 代謝調節:加速乳酸清除(緩解運動後酸痛),促進尿酸排泄。

四、拔罐之後罐印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

2、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

4、罐印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5、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

6、罐印灰白,觸而不溫,多為虛寒或濕邪。

7、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症。

8、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9、罐印出現水泡,説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

編輯:任佳鈺 責任編輯:李素江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拔罐與走罐——中醫傳統療法的現代應用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