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新技術應用賦能科學素質建設”專題論壇舉辦

來源:新華報業網 | 2024年12月09日 17:59
新華報業網 | 2024年12月09日 17:59
原標題:
正在加載

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新技術應用賦能科學素質建設”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聚焦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科學教育以及科普創作、傳播和接受環節中的應用、變革和影響,旨在探討如何有效應用新技術加快科學素質建設步伐,應對相關倫理風險和挑戰,探索營造智慧化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健康新生態。

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中國科技教育》雜誌社共同承辦。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擔任論壇主席,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李正風擔任主持人。

“新技術應用賦能科學素質建設”專題論壇現場

叢斌作題為“突破科學認知邊界 提升科學文化素質”的主旨報告。他深入分析了新技術在科學素質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針對性地提出通過生命科學探索、科學研究範式變革及構建全息數字倣真動態人體模型來突破科學認知的邊界。同時,他還強調了提升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包括加強科學普及和弘揚科學家精神。

專題報告環節,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他們對新技術在科學素質建設中應用的見解和經驗。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以“新技術賦能構建‘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開放合作生態”為題,探討了新技術在組織、推動國際青少年科技交流方面的作用和潛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劉繼峰作了題為“AI賦能下的天文科學教育”的報告,從天文學領域展示了AI技術在科研,尤其是青少年科學教育方面的應用成果;巴基斯坦PMAS乾旱農業大學國家工業生物技術中心技術主任阿比達·拉扎(Abida Raza)以“韌性和包容性的科學、技術與創新(STI)方法在加強科學素養方面的作用”為題,探討了新技術如何在當今時代助力科技工作者實現更加包容、普遍和多樣化的科學教育;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就“穿越卡門線:探索AI背景下中國科普新範式”作專題報告,他指出AI時代的科普正面臨範式的轉型,要注重科學精神的普及和想象力的激發,以實現科普與科研共同進步;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教授、澳門科學館董事會成員譚錦榮作了題為“基於知識管理的新技術釋放創新”的報告,他結合澳門大學的實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闡述了新技術在知識傳播中的應用和變化。

論壇圓桌討論環節由李正風主持,圍繞“AI應用於科學普及、科學教育及科學傳播的挑戰及倫理風險”展開交流,邀請安第斯路科學技術組織(ARCST)主席馬爾克·安東尼奧·卡貝羅(Marco A. Cabero Z.)、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陶飛、泰國北曼谷先皇科技大學信息技術與數字創新學院數字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系主任蓬沙倫·布尼奧帕孔(Pongsarun Boonyopakorn)等專家參與。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技術在科學普及、教育和傳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倫理問題和挑戰,並就個性化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公眾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以適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本次論壇不僅促進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推動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編輯:高文健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新技術應用賦能科學素質建設”專題論壇舉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