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多元主體協同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專題論壇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辦。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普作協聯合承辦。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係教授、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湯書昆作論壇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褚建勳主持。
在大會“提升科學素質·賦能共同發展”的主題下,分論壇強調多元主體在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中的不同角色,通過開展專題論壇報告、問答討論等方式交流不同身份、不同國家間經驗,共謀新時代和新技術背景下公民素質提升的有效路徑與合作之道。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倪志宇作主旨報告,圍繞著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狀況、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佈局以及科學素質建設的新路徑三個方面展開了分享交流,系統介紹了中國科協在科普傳播、科普陣地、科普隊伍、科普活動、科普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點工作,取得了公民科學素養的顯著提升。面對新時代、新要求,中國科協旨在通過推動針對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和重點工程,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的新路徑。
在專題報告環節,中外十位科學傳播專家分別從學術機構、政府部門、科技企業、藝術與媒體等多元主體的角度,分享了關於科學傳播的具體實踐。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長、研究員周德進從工作體系、工作成效、科學教育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多年來的科普工作與科普産出,重點討論了“秉承大科普理念,發揮高端資源優勢”對於科學教育升級的具體思考。
提升科學傳播質量是促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學主動健康戰略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家睿教授、中國科大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湯書昆教授探討了新質生産力和科學傳播之間的關係,強調了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産力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多元合作和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中國科大褚建勳教授以合肥為案例分享了新質生産力視角的科學傳播中國經驗,深入分析和總結了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在科學普及中的實踐成果。
作為企業代表,科大訊飛副總裁方明從科普之思和科普之舉兩個方面分享了高科技企業在履行科普社會責任方面的實踐與思考,強調了人工智慧科普的一系列舉措,提出了用人工智慧構建更加美好的科普未來的願景。
來自泰國、日本、英國和愛爾蘭的多國專家從農業科技與公共福祉、公民科學、科技新聞、科技藝術等多個維度,交流了各自國家在科學傳播中的具體經驗。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農業技術與創新中心主任基蒂薩克·阿賈裏亞克喬恩(Kittisak Ajariyakhajorn)認為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對於成功採納農業創新至關重要,強調了多方協作作為建立和維護這種信任的關鍵策略的重要性。日本北海道大學科技傳播教育與研究部主任奧本素子(Okumoto Motoko)重點介紹了介紹了其單位在日本的多樣化科學傳播實踐,強調了科學傳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帶來的多維度的影響。
世界科學記者聯盟主席,科學與發展網絡執行編輯本·迪頓(Ben Deighton)認為優秀的科學新聞應該具有影響力、曝光性、可信度,強調科學新聞在建立公眾對科學信任中的重要作用。愛爾蘭生態科學藝術家倪芙瑞蓮(Niamh Cunningham)探索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展示了科學元素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和表現。國際視角的引入為與會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科學傳播視野,也啟發了全球化合作的新思路,為推動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討論環節中,觀眾與嘉賓就彌合科技發展背景下的技術鴻溝,以及科普工作中多元主體的參與度進行了熱烈討論。
本次專題論壇搭建了國際化的對話平臺,匯集科學傳播多元主體,對新時代高質量組織、參與、協調科學傳播工作進行了有效討論,總結了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中國經驗和國際路徑,拓展了國際科技人文交流通道,促進了學界觀察與業界實踐相結合,為推動多元主體協同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徑,為全球科學普及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