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雲南省鶴慶縣新華村還有百來米,就聽到村裏傳出錘子敲打銀器發出的“叮叮”聲。伴隨着此起彼伏的敲打聲,一件件精美的銀飾和銀器從鶴慶銀匠的手中誕生。
“小錘敲過一千年。”漫長的歲月裏,一代又一代的鶴慶銀匠們用手中的小錘,敲響了鶴慶銀器的名氣,打造出一張“鶴慶銀匠”勞務品牌的亮麗名片。
“鶴慶銀匠”勞務品牌的建立,對傳承匠心、樹立匠名、吸引匠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鶴慶縣從事銀手工藝品加工的居民共有1500多戶,直接從業人員5600多人,間接帶動從業人員達9000多人,銀器業年銷售額達26億元。
匠人技藝樹口碑
開拓市場立品牌
鶴慶縣是茶馬古道上的文化重鎮,銀器手工藝加工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一代代匠人的技藝改進,鶴慶的銀器加工技藝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鶴慶銀匠離開家鄉,開始了“挑着扁擔走四方”的“小爐匠”生活。
“一把小錘、一盒鏨子、一個爐子,這些是鶴慶‘小爐匠’的全部家當。”如今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傳承人的寸發標對早年經歷仍記憶猶新。
1996年,已經在外小有成就的寸發標返回故鄉新華村,創辦銀器手工藝作坊。他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工藝,製作了一套全新的茶具産品。茶具一經問世便迅速走紅,銷往省內外,從此為新華村銀器打開了市場化的大門。
修建道路等基礎設施、建立銀器交易市場、成立新華銀器特色小鎮……近年來,鶴慶縣大力扶持銀器加工産業,眾多務工他鄉的“小爐匠”紛紛返鄉發展。2014年,鶴慶銀器鍛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鶴慶縣明確提出將“鶴慶銀匠”作為勞務品牌來打造。
“以市場為導向,以美術工藝為基礎,在銀器製作、加工、銷售上形成産業鏈,塑造品牌,打響産品知名度,産生輻射效應,聚集人才。”鶴慶縣勞動就業服務局局長陳冬平説。
技藝培訓富腦袋
創新工藝富口袋
前不久,一場主題為“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培訓會在鶴慶縣羅偉邑村村委會召開,50多名當地銀匠參加培訓。
主講人之一是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鶴慶基地負責人、鶴慶銀器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福明,此次的授課主題是“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他展示了一把精美的銀壺,壺身採用純銀打造,上面鏨刻着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玉蘭花,花蕊絲絲可見,有些還泛着金光。
“這把壺叫玉蘭花壺,金色的花蕊是在製作中加入了‘金銀錯鑲嵌’的技藝。壺的手柄用藤編裝飾包裹,既防燙手,又將産品的質感提升了一個臺階。”李福明説。創新的設計和精湛的工藝讓參加培訓的銀匠們深受啟發,李焰剛就是其中之一。
30多歲的李焰剛從事銀器加工多年,技藝熟練。但由於缺少美學和設計方面的培訓,他只能按照樣品製作銀器,缺少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意識到自身瓶頸,李焰剛加入了李福明負責的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鶴慶基地。
自2017年11月成立以來,工作站先後培養銀器鍛制從業者600餘人次。在工作站與高校師生的交流培訓,讓李焰剛開闊了視野,充實了理論知識。他創作的“竹絲扣銀”杯和“旅行套裝”銀泡壺等新産品,推向市場後好評如潮。如今,李焰剛已經成為一個11人團隊的負責人,職業生涯翻開了新的篇章。
除了傳統工藝工作站,鶴慶縣還將許多企業打造成了勞務品牌培訓基地和轉移就業示範基地,鼓勵務工人員從日常中學、從工作中學。據介紹,在創建勞務品牌的過程中,鶴慶縣擇優認定了一批培訓質量高、就業效果明顯的培訓機構,建立了多工種、廣覆蓋的品牌培訓基地,通過送訓上門、校企聯訓、典型示範等方式,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及時制定勞務品牌行業技術標準和誠信準則等,提高勞務品牌的職業技術含量。
送政策服務人才
送資金培養人才
在西藏拉薩市奪底路,有一處金銀加工市場,鶴慶銀匠田文江就在這裡打造金銀器具。
兩年前,田文江在打磨銀器時手部不慎被割傷,緊急前往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救治。出院後,田文江被告知部分醫療費用可以用醫保報銷。原本6000元的醫療費,最後只花了2000多元,這讓田文江既驚喜又感動。原來,2018年9月,鶴慶縣組織人社部門到拉薩開展送政策、送溫暖服務,現場為鶴慶務工人員辦理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手續,方便大家在當地參保,在務工地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
陳冬平介紹,2017年,鶴慶縣設立了6個異地人力資源服務工作站,廣泛開展服務,解決在外務工人員的工資收入、勞動關係、醫療保險等關係切身利益的問題,打消從業人員的後顧之憂。
鶴慶縣還出臺措施,對本地和外地工匠在産業發展、榮譽評選等方面一視同仁。2021年11月17日,鶴慶縣發佈開展2021年銀器鍛制領域技能大賽公告,凡在鶴慶從事銀器鍛制3年以上的人員,不受年齡、戶籍、性別、學歷、職稱、技能等級等條件限制,均可自薦或推薦申報參加銀器鍛制領域技能大賽。獲評榮譽稱號的優秀人才,創業培養期為3年,由縣財政一次性給予每人1萬元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