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面向未來的科學技術”為主題,匯集全球智慧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推動擴大國際科技人文交流。10月24日,論壇繼續舉行了三場高質量的主題會議,分別聚焦跨界資源協同整合、環境社會和諧共生、國際科技人文交流等重點議題。通過各場次會議充分的交流與探討,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開拓新思路、謀求新路徑。
主題會議:跨界資源協同整合為提升智慧製造産業提供創新應用場景
本場主題會議聚焦構建智慧製造生態系統、智慧製造引導下的新質生産力演變路徑等前沿議題。論壇中,歐洲科學院院士亨利·阿達姆松為中國將如何應對新一輪科技創新提出了自身的見解;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海南大學教授董勤喜則關注到國産高端工業軟體賦能智慧製造的可行之策;此外,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戰京濤,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副校長倪慕敏,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教授科內喬·納瓦·阿爾貝托,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環保事業總監倪悅勇也從産學研不同視角帶來了深度的思考。
嘉賓對話環節中,專家學者們繼續深入探討智慧製造助力新質生産力高質量發展,為行業未來開闢更廣的可為空間。浙江大學工學院院長、國際智慧製造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還通過線上的形式宣讀了重要共識,為行業凝聚信心、匯聚動能。
主題會議:環境社會和諧共生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機制
當今時代,環境社會的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場主題會議以此為切入點,聚焦美好城市建設,推動建立人類與環境健康發展相互影響、協同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應對全球性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場會議中,法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教授德里斯科爾·查爾斯,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和工程學院院士趙惠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華,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吳兆堂,英國劍橋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係教授金鷹,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偉強先後發表了主旨報告,就生物多樣性保護、氨排放、二氧化碳綠色電化學轉化、生態系統服務科學、城市建築環境碳排放、城市治理、金屬-能源耦合等議題深刻洞察學科發展、闡釋前沿觀點。
圓桌討論環節中,多名專家學者繼續圍繞環境社會和諧共生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機制建言獻策,帶給與會者諸多有益的啟發。
主題會議:國際科技交流為建設更具韌性的未來提供全球化合作機遇——科學技術促進知悉風險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的日益嚴重性和災害的頻率帶來了複雜且不斷變化的風險格局,構成了重大的全球挑戰。本場主題會議旨在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國家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確保科技有效服務於決策和實踐,為建設一個更安全、包容、可持續的世界做出貢獻。
本場會議以圓桌討論形式進行,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國際科學理事會首席執行官薩爾瓦托雷·阿裏科、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亞太辦公室主任馬爾科·托斯卡諾·裏瓦爾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辦公室主任夏澤翰教授等國際組織的高層領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崔鵬、張人禾、成秋明,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羅伯特·沃克教授、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亞太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日本慶應大學拉吉卜·肖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資深學科&&人,愛思唯爾生命科學領域全球出版總裁曼儂·伯格,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立松博士等多位行業和企業的決策者。
首場圓桌討論以“全球風險格局及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挑戰和複雜性”為題,與會專家充分討論了全球在理解系統性、級聯和複合風險方面所取得的進展,以及在災害風險科學發展中的挑戰;社會各界應針對哪些行動領域優先開展什麼類型的科學合作;第二場圓桌討論以“合作創新致力於發展安全:新路徑、新模式和機制”為題,與會專家接續探討如何開展科學合作,並探討相應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從而更好地構建全球夥伴關係,推動科技在減少災害風險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六場主題會議以不同切面、不同視角充分展現出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為國際科技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著眼於人類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繼承著論壇五年來的高質量和專業性,不斷借助平臺整合資源、促成對話合作的重要機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