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謀永續發展大計 探綠色發展之路 建清潔美麗世界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0月23日 13:17
央視網 | 2024年10月23日 13:1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 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問題迫切、嚴峻、充滿挑戰、息息相關……”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與會專家學者這樣説。

“高度讚賞、恰逢其時、感謝、創新、深刻、收穫、期待……”這是與會專家學者在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這個交流平臺上的收穫與期待。

三天時間內,一場開幕式、六場主旨演講、兩場圓桌對話、五場永續發展專題研討會、一份凝聚各方智慧的共識,來自全球30余位國際嘉賓和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共處、人與內心和融共存”的主題,跨學科、跨領域,共商應對全球環境和氣候挑戰良策,共同探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路徑,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全球共識和共同行動。

與會嘉賓高度讚賞此次研討會的主題,並感謝中國方面建立這一開放合作、多元對話的交流平臺,希望通過該平臺,在對話和交流中,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奔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全球問題需要全球解決方案   共謀綠色發展之路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願景,設立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發佈的《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全球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多數進展緩慢,2030年議程目標進展受到嚴重干擾,面臨重大風險,亟需加速變革。

《生態文明——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未來》圓桌對話環節

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特聘專家、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蓋伊·布拉瑟(Guy Brasseur)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份著名的報告提出,氣候正在發生變化,我們應該擔心未來。如今五十年過去了,現在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加劇。

這是一場關於全球的危機,長期危機需要有長期對策,全球問題更需要全球解決方案。

聯合國前常務副秘書長揚·埃利亞松(Jan Elliason)説,這些挑戰可以歸結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人類與所有生物如何和諧共處。未來環境發展所面臨的威脅著實堪憂,如果能夠通過國際對話與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那便是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我們應當為人們找到一條有意義的、與大家息息相關並能參與行動的道路。

他高度讚賞了研討會的主題,並認為這次大會將大家匯聚在北京,並彰顯出國際的融合性和中國的代表性,通過這場對話,為當今世界奉獻大家亟需的有益成果。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表示,獨行快,眾行遠。各國應充分認識到,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不能靠各國單打獨鬥,多邊主義下的全球合作至關重要。只有各國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合作、公平競爭、互利共贏,全球才能共同實現發展模式的革命性變化。

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現場

與會嘉賓認為,應對當前挑戰,亟需通過一個真正開放多元的平臺來展開對話和交流。匯聚了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政治家、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社會人士的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恰逢其時!與會嘉賓認為,這既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負責任的中國行動  從綠色中國夢到綠色全球夢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近年來,我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

《和融共生——邁向人類文明新世代》圓桌對話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院長高世名説,生態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維度。“生態文明”不止是減碳減排、生態修復和永續發展,而是牽動著自然生態、城鄉風貌、産業創新、人文素養、社會倫理各個方面,是文明史觀意義上的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協和共生的文明形態。

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以《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為題講述了我國能源發展的低碳轉型之路,表示能源的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是並行不悖的。

杜祥琬説,永續發展對中國來説,能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過去認為能源系統要安全可靠,要經濟可行,又要綠色低碳,這三個同時具備是不可能的,所以常被稱為不可能三角。但現在我國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把不可能三角變成可能三角。安全可靠是對能源系統的基本要求,而經濟可行的能源社會才會被接受,綠色低碳則是能源轉型的大方向,碳達峰碳中和的能源系統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目標。

“我國提出,立足於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即新的能源發展夠了以後,再減少傳統能源,從而實現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

從能源的低碳轉型到雙碳目標,這是綠色中國夢的一部分,也是綠色全球夢的一部分。

杜祥琬説,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它是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它也只是一個里程碑。2060年不是終點,人類社會也好,中國也好,都還要繼續發展。人類社會要靠未來的能源,從未來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雙碳目標的意義和歷史地位。

挪威前眾議院議員托雷·維茨比(Thore Vetsby)則通過一個故事,講述了北京治理霧霾的經驗,他表示自己的聯合創始人曾在2013年,一度想離開北京,經過幾年治理,北京藍天常在,而他的聯合創始人依然快樂地生活在北京。他表示,這一切離不開中國落實《巴黎協定》,應對氣候治理,踐行綠色發展。

逐綠前行  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説,三十年多來,世界各國在嘗試與波折中不斷探索,逐漸明確了要走低碳、韌性、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共識,確認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不可逆轉,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應對全球挑戰的強烈信號。

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等諸多挑戰,需要謀劃于長遠,更要行動在當下。

北京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世界綠色設計組織總幹事邢雷説,自己的工作之一就是全球推動綠色設計的理念的傳播,讓更多的人理解綠色設計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如果要讓全球的氣溫能夠保持並且逐步的減緩增長,就需要從前端、從頂層開始入手,抓前端的綠色設計。”邢雷認為,如果綠色設計的手段能夠更廣泛的被加以應用,很多的廢棄物就變成了有效的資源,這恰恰是我們各界專業人士,各國的專家需要共同思考和去研究的。

公佈永續發展主題入選典型案例和創意作品

在研討會閉幕式上,公佈了永續發展主題入選典型案例和創意作品,展示社會各界在永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和藝術表達,促進交流與合作,增強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學術院長、教授弗蘭克·凱奇(Frank Keutsch)説,在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中,我們既需要以人為中心,也需要考慮到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弗蘭克·凱奇(Frank Keutsch)説,當下全球南方和非洲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在應對上述問題時,需要與全球南方和非洲如何發展展開對話,並建議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這些討論中。

羅馬俱樂部名譽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IRP)委員、原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安德斯·維克曼(Anders Wijkman)在《邁向美好未來的行動路徑》主旨演講中也提出,如果按照當下方式繼續下去,繼續快速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對地球來説將是一場災難,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來説也將是一場災難。

安德斯·維克曼(Anders Wijkman)説,“我們找到了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消費的方法,這不僅僅是關於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比如我們的車輛大部分時間可能是閒置的,買回來的衣服穿幾次就扔了,還有食物浪費問題等,這些都可以去解決。邁向美好未來的行動路徑,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共同行動  推動永續發展全球對話 

閉幕式現場

天下為公、民胞物與、協和萬邦……這是中國先賢描述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圖景。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説,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當代人的福祉,更關乎我們人類的未來何去何從。面對這一宏大命題,我們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智慧碰撞,需要全球視野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更需開放包容、協同創新。

閉幕式上,與會專家形成一致共識:我們的文明迫切需要真正的對話,邀請各方共同創造一個和諧、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讓我們一起團結起來,努力實現所有的願景,重新想象和重建一個反映我們人類最高願望的世界。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説,“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的成功召開標誌著明年籌劃舉辦“世界永續發展論壇”的啟動。

三天的交流、對話,與會嘉賓對明年的會議充滿了期待,希望有一個更加廣闊、深入的平臺,涵蓋廣泛的議題,展現國內外系列活動和創意案例,促進知識共享與實踐交流,讓每一個聲音都能成為推動的力量。

在地球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未來路線圖中,大家分享、交流、對話,並共同行動。

通過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開展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深化可持續發展思想理論研討,促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與知識交流共享,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道路,廣泛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永續發展的世界。

編輯:唐麗博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謀永續發展大計 探綠色發展之路 建清潔美麗世界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