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作物是否需要灌溉?”“可以通過觀察土壤的濕度、作物片葉的顏色和狀態來判斷……”近日,在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現場,一場關於農業智慧化的“人機對話”引發了參觀者的興趣。在中國農業大學自主研發的神農大模型2.0和神農智影農業數字人新興技術成果展臺前,參觀者通過沉浸式體驗,親身感受到了人工智慧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以及這些前沿技術如何顛覆傳統農業模式,引領農業邁向智慧化新時代。
神農大模型2.0以及神農智影農業數字人的問世,標誌著我國農業智慧化技術的又一次飛躍。從曾經“靠天吃飯”到如今的“AI+賦能”,這一轉變離不開以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王耀君及其科研團隊為代表的新時代的“神農”們的智慧與創新。
數農融合 從傳統到現代的“神農”之路
自古以來,農業與氣候息息相關,農民們面對著無法預測的天災,被迫接受“靠天吃飯”的命運。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産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王耀君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秉持“通過科技手段賦能農業創新,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農産品質量”的理念,走上了神農大模型2.0的研發之路。
神農大模型2.0在數據收集與整合、模型訓練和應用場景優化方面攻克了諸多技術瓶頸。相比于1.0版本,它不僅保留了農業知識問答、語義理解、文本摘要生成及決策推理等核心功能,還新增了多模態交互及智慧化推理的能力,支持圖像、聲音、視頻和文件的分析。這一技術突破使其能夠廣泛應用於育種、種植、養殖、農業遙感及氣象等多個農業場景,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産的智慧化水平。
神農大模型以“神農”命名,既是對神農氏這一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祖的致敬,也是對中國悠久農業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弘揚。如今,這一平臺的不斷更新,將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推動全球農業智慧化進程,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在王耀君看來,神農大模型的研發成功及迭代更新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提供了一種新範式。
智慧助農 “上天入地”解決田間地頭煩心事
古時的神農嘗百草,為人類農業與醫藥打下了基礎。而今天,神農大模型與神農智影農業數字人則通過“上天入地”的方式,為農業賦予了更多可能性。基於精準的遙感數據分析和氣象模型,科研團隊能夠實時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提供精準的農事建議,從而大幅減少了農業生産中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
作為此次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現場的新晉“網紅”。它不僅具有擬人化的形象,還具備與觀眾互動的能力,只要向它提問,便能快速獲取專業的農業知識解答。這一創新背後,是“神農大模型”的科研團隊在數字人智慧互動技術上的多年探索與積累。王耀君介紹,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互動的智慧化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最終突破技術瓶頸。
數字人技術不僅僅應用於農業科普,它在實際生産中也能為農民解決棘手問題。比如,遇到病蟲害或灌溉難題時,農民可以直接向數字人提問,得到精準的解決方案。這種“智慧助手”不僅提高了問題解決的效率,也減少了農民對傳統專家諮詢的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神農智影農業數字人的形象設計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農氏”為原型,結合虛擬現實、邊緣計算、實時動作捕捉、語音驅動嘴型等前沿技術,實現了更加逼真和生動的視覺效果。神農智影農業數字人在當前支持普通話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支持方言的識別。“我們計劃支持20種以上中國比較流行的方言,為不精通普通話農民提供使用便捷。”王耀君説道。
根植沃土,科技興農。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現場,觀眾不僅見證了技術的創新,也感受到了新農業帶來的切實改變。從“靠天吃飯”到“智慧助農”,中國農業正向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邁進。據悉,活動將持續至9月25日,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科技之光的閃耀,見證新農業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