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科技部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世界5G大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閉幕。會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推動構建融合共創、協同創新、開放共贏的全球科技合作體系和産業生態提出新觀點、新建議。
大數據助力生物育種節本增效
——5G與智慧農業育種論壇掃描
“大數據技術將全面滲透生物育種全過程,人工智慧將成為組學信息解析新工具。”12月7日,在2023世界5G大會“5G與智慧農業育種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
此次論壇以“5G加持生物育種”為主題,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論壇邀請業界專家、學者以及相關人士就IT驅動的生物育種發展、數字育種技術研究及應用、農業組學數據匯聚和挖掘利用等話題進行交流。
當前,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和塑造著農業生産的方式。對此,趙春江説,智慧農業對重塑農業發展,特別是確保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數據、物聯網、新一代人工智慧自主系統等技術在農業中不斷創新,形成了很多嶄新的應用場景。
現代農業的芯片——生物育種,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産業。業內人士認為,種業振興離不開5G等新技術的加持,而智慧化的裝備將廣泛應用於智慧育種,沒有裝備、只靠人來育種是不可能的。
“目前國際上很多大的育種公司都擁有自己的商業育種軟體,並且是保密的。因此,我們開發自主知識産權育種軟體十分必要。比如,一款加拿大的育種軟體主要是做數據管理的,早期購買時大概花了100萬元,此後每增加一個模塊,就要增加10萬元,每年還要向其交服務運營費用。”趙春江認為,從長遠看,大數據技術將全面滲透于生物育種過程,另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將成為多組學信息解析新工具。
趙春江進一步説,在生物育種領域,應用人工智慧可以系統揭示動植物全基因與遺傳變異,精準預測動植物表型形成規律與分子調控機制,為分子設計育種提供更加先進的統計分析工具與解析方法,全面提升生物育種的精準性。
“目前從育種角度來看,實驗設計數據的分析成本佔分子育種成本比重逐漸增加,將成為第一大成本。如果沒有合適的多組學信息解析工作,會拉長生物育種的整個週期。”趙春江説,現在他正和團隊開發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分子育種集成的信息平臺。
生物育種離不開海量基因數據,做好這些數據的存儲尤為關鍵。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章張介紹了該機構助力農業組學數據深度融合、加速種質創新的具體工作。針對我國基因組學數據“存管用”的實際需求,科技部、財政部共同支持組建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該中心圍繞人、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組數據,重點開展了數據資源及數據庫體系建設,並開展了數據服務、系統運維、技術研發、數據挖掘等系列工作。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章張。
章張介紹,截至2023年11月,組學原始數據歸檔庫完成主要農業物種約1334個項目,包含118624個生物學樣本,涵蓋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7大作物物種,積累原始測序數據量1057.62TB,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車路雲協同打造中國智慧交通範式
——5G與智慧交通論壇速寫
“5G等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智慧交通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也為智慧交通插上了騰飛翅膀。”2023世界5G大會“5G與智慧交通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如是説。
12月6日下午,以“5G+智慧交通開拓發展新賽道”為主題的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順利召開。論壇邀請業界多名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智慧出行、智慧網聯、智慧交通技術等問題展開研討,為推動未來智慧交通建設及相關功能疏解建言獻策。
在鄭南寧看來,智慧交通就是“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三者的結合。
所謂智慧的車,就是以電動化為“上半場”,以智慧化與網聯化為“下半場”的新型汽車工業;所謂智慧的路,就是在科學設計、規劃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以智慧監控、自動通行等為代表的先進設備的現代化智慧道路系統;所謂強大的雲,就是為前兩者提供可靠的數字與算力保障的智慧雲計算系統和平臺。
“我們應該在車、路、雲一體化的發展中,尋找智慧交通走向未來的突破點。”鄭南寧進一步説道。
談到應該如何推動智慧交通領域的創新,鄭南寧特別“點讚”了近年來蓬勃發展、屢結碩果的中國電動汽車産業:“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成就,開啟了智慧交通新時代。其成功帶來的啟示是,要根據産業發展的特點與實際社會需求,不斷推動技術創新。”
實際上,智慧交通的智慧所在,還體現在其真真切切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安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大衛表示,智慧交通不僅在提高運輸效率、保障乘客安全等方面具有作用,對於促進節能減排等也頗具積極意義。儘管我國智慧交通已經取得諸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挑戰與困難:如頂層法律、政策不夠完善,商業模式難以形成閉環,兼顧安全與利用的數據流通體系尚未形成等。
“為此,我們應該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推動智慧交通核心技術創新。以完善智慧交通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建設為保障,大力探索智慧交通數據開發應用,在數據確權的基礎上推動數據有效應用;進一步加大自動駕駛等智慧交通的試點力度,提供更多可用的試點場景;優先推進園區、礦山、碼頭等特殊場景的智慧交通應用等。”張大衛説。
除了要大力推進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從整體著手規劃設計一個科學、系統的智慧交通體系勢在必行。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看來,打造一個服務智慧交通的車路雲一體化系統是大勢所趨。
“不同於外國利用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等設備、強調單車性能服務智慧駕駛的發展思路,中國的智慧駕駛方案是‘雲支持的自動駕駛’,更加強調雲、路、車一體化在智慧駕駛中的作用。”李克強表示,“車採集實時動態數據,路保障基礎服務內容,雲提供協同計算環境,三者共同結合,建立起以人為核心的、服務人們日常出行需求的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統。”
打通基礎層與應用層,在一個共同的數字底座上開展智慧交通領域的創新,成為與會專家對未來研發方向的共識。
論壇上還發佈了《智慧交通報告》,較為全面地闡述了“什麼是新一代智慧交通”“全球新一代智慧交通發展情況”等與智慧交通密切相關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