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 年9月1日 -- “守護野生大熊貓,共建生態文明——自然向好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標誌著2023年國際熊貓日系列活動的開啟。10月27日是“國際熊貓日”,大熊貓作為生態保護的標誌性物種之一,已成為自然保護的“代言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所代表的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來自社會各界80多人出席論壇。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副總幹事周非回顧了WWF在華參與大熊貓保護的歷程。他表示,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的大背景下,大熊貓的保護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我們通過加強對大熊貓這一傘護物種的保護,來保護大熊貓分佈區的其它生靈和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多年來大熊貓保護工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將可以應用到許許多多其它物種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為生態保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家林草局國合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WWF國際特使馬可·蘭博蒂尼做主旨演講。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副總編輯、北京中道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尹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孟憲林,鳳凰衛視品牌及公共事務副總裁、品牌中心總經理高雁參與了論壇,就社會各界力量如何齊心協力扭轉生態危機,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如何貢獻“自然向好”的綠色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國際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前任副秘書長索爾海姆通過視頻致辭。
國家林草局國合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表示,近幾年來在加強大熊貓保護的同時,中國政府也持續加大了對其他更多物種的保護力度。我們確實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更加關注和支持其他物種進行棲息地的保護,也需要將大熊貓保護中積累的成功經驗擴展到其他物種,從整體上提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水平,以促進自然持續向好。在當前和未來的自然保護和生態建設過程中,我們期待WWF能夠繼續發揮其在理念、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為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提供更多的國際先進技術,同時也能夠把中國的經驗和方法傳播出去。
WWF國際特使馬可·蘭博蒂尼指出:2022年12月,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通過了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呼籲在2030年前遏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實現“自然向好“。遏止物種滅絕和森林砍伐不僅是我們的道義責任,而且已成為人類的安全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風險與機遇共存。與碳中和轉型類似,在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中擁抱“自然向好”的做法可以避免極大的成本耗費。
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如何貢獻于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實現“自然向好”的綠色未來?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分享和討論。
WWF大熊貓項目經理何天虎分享了WWF在華43年野生大熊貓的保護經驗以及秦嶺108廊道項目成果,他表示從2005年開始,WWF先後在6處被識別為連接關鍵棲息地的廊道區域開展棲息地恢復與管理工作,其中岷山黃土梁廊道、108國道秦嶺廊道的示範工作在多年堅持下已初見成效。
如何能夠讓被破碎化的棲息地能夠重新連接起來,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最重要的保護工作之一,四川省林草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棲息地保護處負責人分享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以來取得的保護成果,他表示:通過2017年到2022年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重點區域大熊貓種群動態監測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種群和同域分佈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成效顯著,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生物多樣性、棲息地質量等各項指標持續向好,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並於去年國際雪豹日,聯合WWF一起啟動了四川省全省雪豹調查,未來也將關注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如豺、豹等物種的監測與保護。
自然向好的理念強調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努力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破壞的同時,也需要積極恢復和增強自然的活力和韌性,實現自然資源和功能的正向增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資源與環境中心主任李晟之分享了在人與大熊貓和諧共生探索中的回顧和展望。
大熊貓的保護不僅是政府層面的工作,也離不開公益機構、科研院校及社會企業的廣泛參與。其中,直接奮戰在一線的巡護員更是為大熊貓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來自時尚造物的李彬,分享了如何專門針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為一線巡護員量身定制巡護服裝,更好的參與野生大熊貓的保護。
在“你我齊心 自然向好”環節中,WWF國家公園及保護地項目主任張文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向大家介紹國家公園為什麼是最佳的生態保護實踐場所。WWF打擊瀕危旗艦物種非法貿易項目主任劉松則分享了WWF在全球範圍內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貢獻並推廣至扭轉生多樣性的喪失。
論壇由WWF主辦。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自然資源報社,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和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