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構建國際開放合作生態,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與合作,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主辦的“亞洲低碳技術和創新大會暨第三屆全國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大會”于5月26~28日在廣東珠海召開。
會議現場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春紅主持了開幕式,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一級巡視員朱廣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等領導出席了大會並致辭。
中國氣候變化特使解振華在致辭中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取得顯著進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中國將繼續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戰略定位,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外宣佈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解振華特使強調,要大力推動各行各業綠色低碳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落地應用,提升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形成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與綠色低碳産業體系,加快形成有利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要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建、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呼籲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聚焦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佔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産業競爭制高點,支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中國氣候變化特使解振華致辭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一級巡視員朱廣慶在致辭中指出,綠色發展與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圍繞國家中心大局,推動綠色技術研發,加強綠色技術轉化,實施科技幫扶行動,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著力推動科技助力綠色低碳發展。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他強調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綠色低碳發展中的推動引領作用,強化技術有效供給,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在致辭中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迫切需要全系統的社會經濟轉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向清潔高效的能源系統過渡,需要資金、創新技術和知識分享來支持。她強調履行環境承諾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密切的區域合作,以應對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同時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這一雙重挑戰,需要增進對科學、政策和最佳做法的理解和知識分享,評估適應和緩解方面的技術需求並促進技術轉讓,將氣候變化納入國家和部門政策及計劃。她認為中國一直是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領導者,中國先進的技術能力意味著通往碳中和的道路和開闢新的發展道路,她呼籲大家分享好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富有成效的會議成果,以支持實現可持續和有韌性的未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致辭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碳中和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曹宏斌主持了主旨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賀克斌、杜祥琬、侯立安、任南琪,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能源司司長劉鴻鵬,“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理事長、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埃裏克·索爾海姆,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科學家史蒂文·海姆伯格等8位專家作了主旨報告。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院士在主旨報告“亞洲碳排放與低碳技術展望”中,用詳細的數據介紹了全球氣候變化對亞洲的影響、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碳排放變化趨勢等,結合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評估模型分析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對亞洲碳中和投資和低碳技術進行了展望和預測。他指出,碳中和驅動下中國綠色低碳發展重點産業領域包括電力、氫能、工業零碳、CCUS等,零碳能源和低碳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措施。他認為亞洲在全球清潔能源供應方面具有自然資源、生産製造、地區政策等比較優勢,呼籲加強亞洲綠色低碳技術合作與信息交流,共同促進亞洲低碳轉型。
王金南院士作主旨報告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能源司司長劉鴻鵬在主旨報告“凈零競賽:加速亞太地區的氣候行動” 中,介紹了亞太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目標7個方面的進展,他表示亞洲太平洋地區已成為全球氣候緊急情況最為緊迫的區域,需要進一步加快減排的速度,他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關鍵領域包括加速能源轉型、低碳工業、低碳交通運輸與物流等。他呼籲將能源轉型作為經濟復蘇的重點領域,加強區域合作,促進信息共享、政策對話,將好的經驗、技術和産品通過南南合作平臺來促進實現區域協調。
劉鴻鵬司長作主旨報告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院士在主旨報告“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的思考”中指出,“雙碳”目標宣告了中國綠色轉型的決心和雄心,標誌著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發展模式開始落幕,新現代化模式的興起將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可持續的綠色繁榮。他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對節約提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捕碳戰略、數字化戰略、國際合作戰略等8大戰略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杜祥琬院士作主旨報告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賀克斌院士在主旨報告“降碳減污協同增效:亞洲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動能”中指出,減污降碳需要我們轉變觀念,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發展和減排之間的深層次問題。他在報告仲介紹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工作經驗。他表示,空氣污染仍然是全球普遍面臨的問題,污染物排放熱點逐漸向亞洲地區轉移,亞洲首當其衝需要採取行動;部分亞洲國家仍面臨環境和經濟雙重挑戰,多數亞洲國家對化石能源依賴度較高。他總結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重大減排工程、能源轉型和産業結構優化、交通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和各項措施的CO2協同減排貢獻。他認為,邁向“碳中和”將為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提供動能,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賀克斌院士作主旨報告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理事長、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埃裏克·索爾海姆作在主旨報告“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中提到,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實現了巨大的綠色經濟轉型,現在的工作重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包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他強調在能源、交通等領域亟需技術驅動綠色轉型。
埃裏克·索爾海姆作主旨報告
侯立安院士在主旨報告“雙碳”視域下減污降碳創新探索與發展策略中,分析了我國的“雙碳”政策和制度保障、取得的工作成效和面臨的挑戰。他強調實現“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和能源消費密切相關,建立新的新型能源系統是核心之一。他指出,推進實現“雙碳”目標,要努力找到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加強非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時推進光伏組件的回收再利用,如發展退役産品循環再利用技術等。
侯立安院士作主旨報告
任南琪院士在主旨報告“規模化生物制氫技術與前景”中,結合生物制氫未來關鍵科學問題、技術瓶頸難點和目前取得的理論突破和實踐進展,指出將生物制氫技術推向規模化工業生産水平,要緊密圍繞提高産氫效率、實現連續流産氫、完善規模化裝備、獲取廉價原料四個方向展開技術創新,並指出實現厭氧發酵高值化利用是未來規模化生物制氫技術未來的技術突破點。
任南琪院士作主旨報告
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科學家史蒂文·海姆伯格在主旨報告“氫能源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分析了氫氣的産生、氫能源有效利用途徑及氫能如何在利用過程中産生對氣候變化積極的影響。他表示用好氫能需要關注技術、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的可行性。為用好氫能,他強調需要在制氫用氫的過程中加強管理,需要關注壓縮、儲存、輸配氫氣時的泄漏等問題。
史蒂文·海姆伯格作主旨報告
本屆大會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還安排了12個專題分會場、230個學術報告,並舉辦了中日韓青年低碳論壇、“一帶一路”低碳技術與創新合作論壇、研究生專場、5場圓桌對話等多個專場交流活動,研討議題涉及綠色低碳賦能新興産業、新型電力系統與綠色能源、城市低碳轉型、氣候投融資、數字碳中和、一帶一路低碳技術和創新等,會議同期還舉行了綠色低碳技術展覽和路演。在各專場活動中,江億院士、吳志強院士、高翔院士、劉科院士、劉鵬飛院士、楊林江院士、王新東院士、傅維琦院士等8位國際國內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作特邀報告,生態環境、能源、交通、信息等領域專家學者,國際機構和企業代表等匯聚一堂,分享了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前沿進展與未來合作展望。
會議現場
本次大會按照《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通過減排和獲捐贈綠色水電核證減排量,實現了大會碳中和。央視網、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環境報等媒體對大會進行了報道,並對相關院士專家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