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鹽湖。 視覺中國供圖
記者 韓榮
在盛夏時節走進運城鹽湖,幸運的遊客可以看到阡陌縱橫的鹽畦在陽光下七彩斑斕,巨大的鹽湖仿佛一個天然的調色盤。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主任孫冬青解釋,得益於2020年退鹽還湖的相關政策,古老的鹽湖得以休養生息,這才出現了七彩斑斕的美景。
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陜西途中,考察了山西運城鹽湖,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鹽湖的生態價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
運城鹽湖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古稱河東鹽池,不僅是山西省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資源豐富,有4000多年的開發歷史。
悠悠千年 運城鹽湖物華天寶
運城鹽湖初步形成于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在一系列地殼運動的作用下,黃河衝開三門山,古三門湖外泄,在地勢最低窪處形成狹長的封閉內陸湖泊,經過持續萎縮蒸發,沉積為鹽湖。
“運城鹽湖水裏的鹽分極多,鹽分濃度是海洋的5倍。”山西省二一四地質隊相關負責人介紹,中條山是山西省南部主要山脈之一,作為鹽湖水資源和礦物質的重要補給來源,每年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可向鹽湖動態補充約20萬噸的鹽類礦物質。
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運城鹽湖制鹽的生産工藝在漫長的歲月中歷經發展,形成了從日曬天成、自由撈採,到天日曝曬、集工撈採,再到墾畦澆曬的生産工藝,在世界制鹽史上首開先例並沿用至今,比歐洲曬鹽法早了將近1000年,被稱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1988年11月,山西省二一四地質隊經過6年的詳細勘探,完成了《山西省運城鹽湖芒硝礦區地質勘探報告》,共探明鹽湖礦石儲量25561.55萬噸,三鹽(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鈉)組份儲量7000萬噸。運城鹽湖也一度成為山西省化工産品的重要原料地,其産出的無水硫酸鈉,在20世紀90年代,曾佔全國總量的65%。
退鹽還湖 步入綠色發展新階段
隨著海鹽、井鹽的大量開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千年鹽湖轉向開發芒硝、無水硫酸鈉等化工産品。資源豐富的運城鹽湖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祉,但過度開發卻也帶來了生態問題。
山西省運城市水務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憶,當時鹽湖面臨著一系列發展問題。一是生態管控邊界不清,城市發展邊界與鹽湖保護邊界混亂,導致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二是水系統退化,表現為周邊防洪系統老化,入湖水質較差,內部水鹽平衡被打破;三是生態系統惡化,周邊植被遭到破壞,中條山水土流失情況加劇,珍稀動植物生存環境逐漸消失;四是鹽文化傳承不力,區域內特色文保單位及工業遺産並未得到有效保護,鹽文化的展示與體驗體系不健全,數千年的池鹽文化積澱被迫蒙塵。
近年來,山西省運城市政府堅持高標准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並重,減少工業開發、礦産開發,將運城鹽湖從礦區、工業區轉變為生態保護區、旅遊打卡地,為鹽湖長遠可持續發展預留了資源空間。
2020年9月,運城鹽湖正式啟動“退鹽還湖”,湖區的工業生産活動被全面清退,堤岸整治、江道疏浚、防汛加固等生態修復專項工程順利實施,“綠山、治水、活鹽、興産、靚城”綜合治理一體推進。同年,《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出臺,鹽湖保護有了法規依據,保護範圍拓展至生態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2021年3月31日,《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啟動實施。規劃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區總面積230平方公里,明確了核心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功能拓展區等三個區域,為保護鹽湖的生態基底設定了範圍。古老鹽湖華麗轉身,步入了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我們大力推進了退鹽還湖工作,與山西焦煤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加快推進工業企業退鹽還湖、退城入園等工作。同時收回了鹽湖禁墻以內和鹽湖周圍湯裏灘、鴨子池、北門灘和硝池灘的土地使用權。目前,全市關停、搬遷了鹽湖周邊工業企業15家。”山西省運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此以外,山西省運城市還專門成立了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與山西大學、運城學院、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工作室、2個實驗室、3個野外觀測點,開展鹽湖環境科學鑽探項目和微生物、大氣氣溶膠、古環境與古氣候、七彩鹽湖因素分析等多項科學研究。
煥發生機 七彩鹽湖成為鳥類天堂
在盛夏時節走進運城鹽湖,幸運的遊客可以看到阡陌縱橫的鹽畦在陽光下七彩斑斕,巨大的鹽湖仿佛一個天然的調色盤。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主任孫冬青解釋,得益於2020年退鹽還湖的相關政策,古老的鹽湖得以休養生息,這才出現了七彩斑斕的美景。
“盛夏時節,湖水不斷蒸發濃縮,由於鹽畦阡陌縱橫,各個池中鹽度、礦物質含量不同,加之杜氏鹽藻在不同的鹽度、光照、溫度等環境下分別産生葉綠素、類胡蘿蔔素的特性,迅速繁殖的杜氏鹽藻和以藻類為食的鹵蟲,把各個鹽池染成了深淺不一的調色盤,造就了七彩斑斕的鹽湖景觀。”孫冬青説。
經過休養生息的運城鹽湖煥發了生機,陸續吸引著野生鳥類前來駐足停歇,鹽湖“活”起來了。
不久前,火烈鳥在運城鹽湖“安居”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動了,動了!”一陣“咔嚓”聲中,火烈鳥嬉戲的動作被攝影師們瞬間定格。從廣東珠海趕來的攝影愛好者李仲友為了拍到這種珍稀鳥類,足足蹲守了兩天。終於拍到交頸的畫面後,李仲友露出滿意的笑容。
“千姿百態的鳥類是運城鹽湖生態向好的顯著標誌,除了火烈鳥外,這裡還有從西伯利亞飛來越冬的野生白天鵝、灰鶴等野生鳥類。”孫冬青介紹,運城鹽湖已成為鳥的天堂,大約有205種鳥類在此棲息,常見的有反嘴鷸、大鴇、白琵鷺、火烈鳥、天鵝等。
除此以外,由於運城鹽湖為高鹽極端特殊環境,其中分佈的藻類及各種礦物質也十分特殊。目前,鹽湖記錄報道的藻類植物約200多種,有小球藻、螺旋藻、雙菱藻等。與此同時,湖中還孕育著豐富多樣的嗜鹽、耐鹽微生物和浮游病毒等,其中嗜鹽類微生物是高濃度鹽水中生存的奇特生命,也是地球上比較古老的生物,研究這類生物對於認識古老鹽湖的神秘性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鹽湖中有一種低等浮游生物名為鹵蟲,也被稱為“豐年蝦”,雖然形體較小,但開發價值極高,是鹽湖中的天然優勢物種。
近年來,隨著運城鹽湖生態環境的改善,原本就生活在運城鹽湖中的鹵蟲數量也不斷增加。孫冬青説,這種其貌不揚的小蟲子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魚蝦餌料,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價值極高。
“在鹽湖的生態鏈中,鹵蟲是關鍵一環。鹵蟲吃湖裏的杜氏鹽藻,天上的飛鳥吃鹵蟲,鳥類的代謝産物等又反哺給鹽湖,形成了一個閉合體系。”山西省運城市副市長刁海鵬介紹,“鹵蟲作為生態養殖的一個項目,每年産值有2000多萬元。”
古有遼闊鹽池,車馬輻輳、鹽業昌盛;今有中國鹽文化標識地,禽鳥紛飛、遊人如織。千年瑰寶七彩鹽湖如今在保護之下煥發生機,滋養著河東大地,一幅七彩斑斕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