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創新打造鮑魚“中國芯”——遊偉偉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05月12日 15:33
央視網 | 2023年05月12日 15:3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從古至今,人類餐桌上的珍饈美饌總有一道來自海洋。而鮑魚作為一種海洋貝類,位居“四大海味”之首,但它曾因價格昂貴,被稱作“貴族食材。“現在鮑魚養殖技術逐漸成熟,價格趨於平民,昂貴的鮑魚已經成為了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常見海産美味。”中國第一屆科技青年論壇總論壇上,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遊偉偉自豪滿滿地説道。

他手持精美的鮑魚殼,向在場觀眾拋出一個個有趣的問題,為大家講述科技攻關解決鮑魚養殖“卡脖子”難題背後的故事。深耕海洋種業科研多年,他心中始終裝著“大食物觀”,將科技和鮑魚完美融合,並幫人民大眾一步步實現“鮑魚自由”。

20年前,遊偉偉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就與鮑魚結下不解之緣。“當時我國鮑魚産業剛起步不久,但産量和育種核心技術與澳大利亞、南非等養鮑強國相比還是落後一大截。2003年前後,大規模流行性疾病不斷爆發,超過半數鮑魚養殖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在這樣的産業大背景下,我有幸加入我國第一個鮑魚育種的國家級課題,針對鮑魚養殖的病害問題,培育抗病鮑魚新品種。”就這樣,遊偉偉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鮑魚育種研究之旅。

鮑魚是晝伏夜出生物,白天休息,夜晚覓食活動。繁殖季節每年僅1個多月,為了把握時機,遊偉偉與鮑魚同頻,晝夜無休地開展工作。為了不打擾到鮑魚,整個過程都只能在黑暗、密閉、潮濕的海水間裏完成。“當時作為一名育種新人,失敗、茫然、挫折感常常是家常便飯。直到有一天,育種基地的一名工人興奮地跟我説,‘小遊,快過來看,你那個實驗鮑神了’”。原來,在遊偉偉開展的同池養殖試驗裏,對照組正在經歷大規模死亡,但完全一樣環境下的試驗組卻仍然保持非常好的活力。經過努力,他和課題組成員採用種內雜交的方法培育出福建省第一個國家級水産新品種——“東優1號”雜色鮑。這一抗病力強的新品種,養成期存活率可提高30%以上。作為兩岸共同養殖的鮑魚種類,他們將它推廣到台灣,並佔到台灣全島鮑魚養殖苗種的70%以上,成為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亮點。

皺紋盤鮑是我國主要鮑魚養殖種,原本分佈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它難以適應南方的炎熱夏天,因此福建夏季的持續高溫會造成皺紋盤鮑停止生長,甚至大批量死亡。“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怕熱的皺紋盤鮑在福建夏天安然度夏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了開展鮑魚種間雜交的設想。”鮑魚種間雜交雖然國際上已有多年研究,但都處在實驗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雜交受精率低。為了解決鮑遠緣雜交的技術難題,遊偉偉團隊突破性腺促熟、精子冷凍保存等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受精率,培育出耐高溫能力強的國家級水産新品種——西盤鮑。

有了以上兩個新品種的經驗,遊偉偉團隊又將育種目標鎖定在更具難度的品質性狀上。“鮑魚的價格與規格大小密切相關,不同規格的鮑魚,價格可相差10倍,古時候更是有‘千金難買兩頭鮑’的説法。2010年後,我國鮑魚養殖雖然在産量上引領全球,但因個頭小,價格只有澳大利亞、南非等國鮑魚的1/3,每年仍需花幾十億元從國外進口大鮑。我們是否也能培育出大規格的精品鮑魚,從而解決長期困擾産業的“高産低值”問題呢?”

之後的十年,遊偉偉團隊從多個國家引種,解決引進種馴化、繼代保種、性腺調控等問題,最終構建了國內規模最大的鮑魚活體種質資源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並開展了成百上千的雜交測試。“2019年,由我們團隊培育的一隻重達702g的鮑魚一舉奪得“鮑王”美名,新品種鮑魚一夜出圈,最終實現了大規格鮑魚的國産替代,漁民驕傲地稱之為‘中國大鮑’‘皇金鮑’。回首這段時間,從2007年開始到2019年獲得國家新品種證書,真正是十年磨一劍,我們完成了國産大鮑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應用的完整研發過程。這個被漁民稱為“怪鮑”的新品種2020年獲得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産品,2021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遊偉偉深感使命光榮、責任在肩:“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蛋白,大力發展以高質量海水養殖為核心的‘藍色食品’行業。”為了這個目標,他20年如一日奮鬥在水産種業一線,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他呼籲更多和他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最終在端穩‘中國飯碗’的同時,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編輯:王京立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創新打造鮑魚“中國芯”——遊偉偉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